[摘 要]內部審計外包(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是指組織將其內部審計職能部分或全部通過契約委托給組織外部的機構執(zhí)行。它最早由全球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如安達信、畢馬威、安永等公司提出。注冊會計師及咨詢管理公司認為,企業(yè)應該集中精力發(fā)展其核心業(yè)務,內部審計部門作為一個成本中心,并不能提高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因此應將其外包。在我國,內部審計外包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但是學者爭論的重點往往大都停留在內部審計外包的利弊權衡上,對于企業(yè)而言,借鑒作用并不是很大。本文將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內部審計外包決策的影響因素,提出假設,為企業(yè)內審外包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
[關鍵詞]內部審計 外包 影響 假設 參考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末,內部審計外包的概念逐漸開始流行,發(fā)達國家一些企業(yè)為了重整組織和改造流程,逐漸將一些非核心業(yè)務或非專業(yè)領域外包。直到現在,內部審計外包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備受爭論的問題。
目前研究我國企業(yè)內部審計外包問題的課題逐年增多,但是大多數是理論性的規(guī)范研究,傾向于分析內部審計外包的利與弊。但是,如果僅僅局限在內部審計外包的利弊問題上,那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對內部審計外包進行展望以適應現代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如何研究內部審計外包決策的影響因素,如何對國內外企業(yè)的內部審計外包決策做出指引和提供依據,個人認為,是關于此課題研究的重點。本文希望明確內部審計外包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為企業(yè)進行內部審計外包作出評價標準和依據。
二、文獻綜述
Martin和Lavine(2000)闡述了內部審計外包的四種形式:(1)補充。通過補充,外部承包人和公司內部審計部門一起完成短期內需大量時間或需要專門技術的工作(2)審計管理咨詢。這是對原有咨詢或審計項目的擴展,組織可能設立內部審計職能,也可能不設立(3)全外包。公司并不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全部由外部機構提供內審職能(4)部分替代。用外部機構部分替代現有的內部審計部門,即通常所說的合作內審。
王光遠和瞿曲(2005) 對內部審計外包做了述評與展望。他們對內部審計外包的研究發(fā)展做出了梳理,并從四個方面對內部審計外包問題進行了深層分析,從理論和實踐角度提出意見,作者認為應客觀地分析內部審計外包問題,避免受職業(yè)利益的影響,還要考慮內部審計外包問題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文化背景;不能忽視社會公開化程度對內部審計外包的影響。最后對內部審計外包進行展望,從內部審計本質、內部審計外包解釋、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三個方面對內部審計外包進行展望,他們認為運用實地研究來分析組織內部審計外包決策的影響因素,相對實驗研究或問卷調查而言,更具有重大意義。
劉斌和石恒貴(2008)選取了703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實證分析,這些公司都是在2007年披露內部審計職能的。研究發(fā)現,內審資產的專用性、內審活動的開展頻率、審計委員會的有效性是影響內部審計外包程度的主要因素,即內審資產的專用性越低,內審活動開展越不頻繁,審計委員會未成立或未有效運作,公司越可能將內部審計外包。
Peter、Nava(2006)等人運用回歸分析模型來闡述內部審計外包的決定因素,他們對99家澳大利亞上市公司進行調查,研究內部審計外包的決定因素,這99家公司中,54.5%是完全內置審計部門的,而另外的45.5%將部分或者全部內部審計職能外包。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成本和內部審計服務提供者的專業(yè)勝任能力與內部審計外包決策顯著相關。研究中還發(fā)現,企業(yè)規(guī)模越大則越趨于內部審計外包,規(guī)模越小,則更適合內設審計部門。
三、研究假設
本文認為,決定企業(yè)是否適合內部審計外包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公司規(guī)模、內審部門審計技術及審計人員專業(yè)勝任能力、財務報告是否出現日后更正、年度報表的審計結果。
1.受自身認識、資源和企業(yè)發(fā)展階段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業(yè)的內部審計存在很多瓶頸,如內部審重視不夠、審計人員專業(yè)勝任能力不足、內部審計審計技術和設備落后等,因此,規(guī)模較小的企業(yè)適合內審外包;因而提出:
假設1:上市公司規(guī)模越小,越適合內部審計外包。
2.內審部門審計技術及審計人員專業(yè)勝任能力也是影響內審外包的重要方面,如果企業(yè)的內部審計技術不能滿足企業(yè)管理的需求,審計人員素質保證不了審計的質量水平,那么,這樣的企業(yè)也可以考慮內審外包;于是提出:
假設2:上市公司內審技術落后和內審人員專業(yè)勝任能力不足,則適合內部審計外包。
3.筆者認為,財務報告是否頻繁出現日后補充更正是對內部審計實施效果的一個衡量標準,若企業(yè)出現報表報出后日后補充更正,那么至少我們可以設想,內部審計在職能履行上有一定的不足,內部審計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因此提出:
假設3:上市公司頻繁出現財務報告日后補充更正,則適合內部審計外包。
4.最后,若年度審計報表出具的是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時,我們也可以推斷出內部審計是未能有效發(fā)揮其應有的監(jiān)督職能的,因此提出:
假設4: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被審計為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則適合內部審計外包。
四、結論及不足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內部審計外包無法避免,而企業(yè)如何進行內部審計外包相關問題的決策,之前的研究成果并沒有給出直接的依據。本文在國內外學者對內部審計外包的認識上進行再分析,并提出了影響內部審計外包決策的4項假設,上述假設對企業(yè)進行內部審計外包決策雖能提供一定參考,但缺乏事實數據的支持,這是本文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劉斌、石恒貴.上市公司內部審計外包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 審計研究 2008(4)66-73
[2] 王光遠、瞿曲 內部審計外包:述評與展望審計研究. 2005(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