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發(fā)表之前,有先請別人提意見的習(xí)慣。有一次,他寫好一個劇本,把當時最有名的詩人茹如科夫基請來。一吃完午飯,他就開始朗讀自己的新作。年邁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覺的習(xí)慣,聽著聽著,不覺打起盹來了。過一會兒,詩人睜開眼睛時,果戈里對他說:“你看,我希望聽到你的意見,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評?!闭f著,就把劇本投入了火中。
【解讀材料】
要全面理解材料,注意分析因素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材料由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一部分講果戈里有讓人給作品提意見的習(xí)慣,這是中心句,統(tǒng)領(lǐng)下文,下面事實實際上是論據(jù)。
第二部分,介紹事件,寫的是果戈里的行為,是對果戈里品性的具體說明,注意全面把握事件的要素,分析前因后果。概括材料的主要內(nèi)容:果戈里請茹科夫斯基為作品提意見,其時茹科夫斯基打瞌睡,果戈里認為這是對作品最好的批評,將劇本投入火中。分析要素:果戈里——茹科夫斯基,果戈里為主要因素,事情因果都圍繞其展開,提煉觀點應(yīng)以其為重心。
【準確立意】
1.分析因果關(guān)系:果戈里為什么把作品投入火中?
因為果戈里認為茹科夫斯基的瞌睡是對作品最好的批評,說明作品有不足之處,投入火中,是為了推倒重來。由此可確定立意:嚴格要求出精品;凡事都必須嚴格(嚴謹、謹慎);做事要力求精益求精;自省以求真美。
2.分析邏輯關(guān)系:果戈里聽取別人為作品提意見(批評)的習(xí)慣說明了什么?
聽取別人的意見(批評),反映的是虛心求教的問題。習(xí)慣說明這一事件不是偶然,揭示了果戈里的品性。果戈里的行為正是他虛心求教(聽取別人意見)的最好說明。由此可立意:要虛心聽取別人意見(虛心求教),這是完善自己(或取得更長足進步)的必備條件。
以上兩個角度應(yīng)當是最佳立意角度,立意從材料的整體入手,深入剖析了前因后果,抓住了問題的實質(zhì),這是材料解讀和立意的關(guān)鍵。
【多角度立意】
材料中有詩人愛午睡的暗示,這就意味著詩人的瞌睡未必是對作品的不滿(注意這里說的是未必,也有可能是不滿,如果果戈里的作品足夠吸引人,也許詩人不會瞌睡);接受意見的辦法很多,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問題之前,倉促焚毀不一定就是嚴肅態(tài)度。由此可以立意:凡事要采取審慎態(tài)度,不可盲斷;聽取意見要客觀、理智,不可全盤接受。
這兩個角度是正題反做,把握得好照樣可以使作文高質(zhì)量。要注意,闡述要客觀辯證。即不要全面否定果戈里的行為,側(cè)重論述審慎態(tài)度、理智判斷等。因為這兩個角度,是從詩人瞌睡未必是對作品不滿的角度分析的,既然是未必那么就有兩種可能性存在,對“未必”的事情,采取決然的行為,正說明了不理智、不審慎。如此立意、分析,才科學(xué)辯證。
【開頭】
1.茹如科夫斯基的黃粱一夢,果戈里的心血就付之一炬。過程雖然不驚心動魄,但我頓生惋惜之感。
2.面對一道上好的佳肴,即使吃得再飽,也不會拒絕再來品嘗一番,正如面對一部上好的劇本,即使再困倦,也不會在聆聽中沉沉睡去。果戈里的作品也許真的很精彩,可他還是讓茹如科夫基睡著了。這也說明他的工夫還未真到家,真正絕好的作品是不會讓人產(chǎn)生睡意的。
3.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塑的一個天堂。當然,在天堂里,也有善惡丑美之分。有的人珍惜自己的天堂,極盡一生修復(fù)完善它,也有人無端破壞輕言放棄它。果戈里因為別人無意間的打盹而將作品付之一炬,為何不想想,火苗里的天堂,究竟有多美呢?
【結(jié)尾】
1.所以請學(xué)會把握事物的要害。雄鷹沒有因為天空中的陰霾放棄藍天,水手并沒因為海上的風(fēng)浪而放棄遠航。因此,切莫因為別人一時的疏忽或是不屑而放棄你原本會取得的輝煌。
2.對于自己心血自然需要別人的指正,但切不可把前輩奉若神靈。假如顧況也在白居易作“離離原上草”時也睡過去,那么那燒不盡的(下轉(zhuǎn)2-7版中縫)(上接7版《材料作文導(dǎo)寫例析》)野火,恐怕也將一代詩家吞沒了。
3.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和事都需要我們以審慎態(tài)度對待。學(xué)生應(yīng)審慎對待學(xué)業(yè),以求將來能回報父母,回報社會;青年人應(yīng)審慎對待事業(yè),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老年人應(yīng)審慎對待自己,讓自己有祥和的晚年。
【素材】
1.葉天士自恃醫(yī)術(shù)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2.孔子學(xué)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xué)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xué),不恥下問,才配叫‘文’?!钡茏觽兿耄骸袄蠋煶O騽e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3.歐陽修是北宋大文豪,他文才出眾,官居高位,但卻非常注重虛心向別人求教,每寫完一篇文章,必先“草就紙上、粉于壁,興臥觀之屢思屢議”。其作品《醉翁亭記》,用字精煉,文辭優(yōu)美,被人們傳誦至今,此文就曾得益于一位砍柴老樵夫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