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在作文教學中。我非常重視語言的品味,也重視作文個性美。即“作文個性化”。就我們的教育現(xiàn)實而言我們要重新認識我們的作文教學。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在這里提出來,請大家指正。
1.徹底打破學生的模式化思維
采用的方法是:開始寫作文時讓學生統(tǒng)計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題材,進行歸類,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相同題材的占大多數(shù),然后把統(tǒng)計結果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感受其思維的模式僵化的荒謬?;蛘呃蠋煶鲆坏雷魑念},讓學生構思然后要學生把其構思寫在紙上,進行交換,然后統(tǒng)計,讓他們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處。
當然,更要向學生展示同一道作文題,別人的創(chuàng)新,別人的逆向思維,別人的鮮活語言,正面感召學生向生活求新意,知道“原來作文也可以這樣寫”,從而拋棄小學時的模式化作文思維習慣。
2.激發(fā)寫作的情感需要
很多時候,學生作文出現(xiàn)模式化問題,關鍵是老師沒有把握好學生寫作的情感需要,沒有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
其實,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關鍵在于老師的激發(fā),我們在給學生布置作文題是,一定要考慮到學生是否有興趣寫,是否有話可說,是否能寫好?對此我有以下體會:
(1)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其實,我們在語文課上已經(jīng)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往往我們忽略了學生這個可貴的感悟,后續(xù)工作每做好,我們應就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對課文的感悟,趁熱打鐵選擇一個合適的話題,讓學生去談。(“個性化平臺”中的《鷹之魂》就是這樣一個嘗試。)
(2)引導學生切實的關注生活:其實,老師不必概嘆學生作文沒有真情實感,實際上學生內心中有很豐富的情感,對生活充滿熱愛,但是他們的思想往往被“霸權話語”所禁錮,不敢直面自己的內心。這里需要找一個突破口,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要求:用趣味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從培養(yǎng)學生的幽默感入手,讓他們去找生活中有意思的東西。他們寫老師、寫父母、寫班級風云、寫學習苦樂,一個“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寫作欲望,大多能瞪大眼睛,努力去體會身邊的一切。
(3)不出陳題,力求多樣化:總是一種形式的作文,對于學生而言其寫作情感逐漸會變淡??梢宰寣W生不停的換換口味,寫寫詩,寫寫小說,編編課本劇,編編相聲等等,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都可以讓學生學生寫進作文。切不可認為“寫詩填詞”是不務正業(yè),而挫傷了他們原本靈動的文學感悟。
總之,力圖保持學生興奮的寫作需要,讓他們把內心中對世界美好的體會表達出來,始終是鮮活的,始終是自信的,那么其作文也就能體現(xiàn)他自己個人的東西,自然、順暢的把真實的自我吐露出來——這就是“個性化作文”。
3.改變批改模式,放開話語權
作文的批改是個老大難問題,同行們常把它喻為壓在身上的一座大山。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教師獨霸話語權評點學生的作文,不論是詳細批改還是粗略批改,均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老師獨霸話語權,有的批改本身也值得推敲。委實是一樁“力大作用小,出力不討好”的事。改變批改模式實際上就是老師放開話語權,改變那種一方評價一方聽命的不平等方式。具體做法是,學生的自由作文全部由學生自己評價修改。自批時可以自我欣賞,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據(jù)自批的意見自改。在這種“當家作主”的心態(tài)下,學生興趣盎然,批改的效果遠遠超過教師的“指指戳戳”。其實,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靠自己寫出來的,改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指手畫腳地“導”出來的。
我想,每個語文老師都在努力著,想讓自己的學生在作文方面呈現(xiàn)風格各異的個性色彩。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啟迪,更能滋潤學生的心田。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