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以陶土得天獨厚,色澤自然淳樸,制作技藝精湛而馳名中外,為我國其他茶具所不及而獨領風騷。故寸柄之壺、盈握之杯,被世人珍同拱璧,貴如金玉,為眾多工藝美術品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宜興紫砂壺是我國獨有的陶瓷工藝品,它集詩書畫印為一體,形制多變,古樸風雅,故深得宦官巨賈與文人雅士的喜愛。他們在壺上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或刻以印章,用以托物寓意,抒發(fā)情懷。并以品茗而得雅情逸趣,從而達到了人生崇高的審美境界。
從清嘉道字壺結合的“曼生壺”到清道咸畫壺結合的“子冶壺”,均鮮明地反映出封建社會上層知識精英的藝術取向與欣賞情趣。而清光緒年問的湖南巡撫吳大瀲與清宣統(tǒng)年間的兩江總督端方,就是紫砂壺制作的積極倡導者與參與者,他們?yōu)樽仙皹I(yè)留下了一批精美絕倫的態(tài)齋壺與匋齋壺,也在紫砂史上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佳話。
吳大瀲(1835—1902年),字清卿,號愙齋,恒軒,清末金石家、書畫家與收藏家,江蘇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官至廣東、湖南巡撫。吳大瀲精鑒賞工隸篆,兼善丹青并擅刻印,風格古樸。他喜收藏書畫碑版、彝器玉石等文物,著有《愙齋集古錄》、《愙齋文集》、《愙齋磚瓦集》、《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等。
吳大瀲對紫砂器一向情有獨鐘,他是繼陳曼生(1768-1822年)與瞿子冶(1780-1850年)之后清代一位支持紫砂業(yè)的雅流人物。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吳大瀲還在湖南巡撫任上,就向宜興紫砂壺實業(yè)家兼制壺名家趙松亭訂購了一批紫砂茗壺,并親刻“愙齋”印鈐于壺底,這些茗壺已成紫砂壺史上的經典之作。
趙松亭(1852-1934年),字九齡,號東溪,宜興上袁村人,清末民初紫砂實業(yè)家,制壺名家。早期制壺用“松亭”、“宜興松亭自造”印,中后期用“支泉”印,刻款用“東溪”。
清同治七年(1868年),趙松亭師從宜興“邵家壺”嫡系傳人邵甫廷。光緒七年(1881年),趙松亭制成紫砂“隱角竹鼓壺”而一舉成名。此壺現(xiàn)藏于南京文物收藏家王一羽(1920—2007年)后人處。趙松亭是一位紫砂全才,他能集制坯、書、畫、篆、刻、銷售諸藝于一身。1905年,自創(chuàng)“藝古齋”陶坊名揚紫砂陶藝界,所制貢局壺、獨鈕洋桶壺、朱泥水平壺遠銷海內外,深受東南亞人士的歡迎。清末民初,趙松亭對宜興紫砂業(yè)做出過巨大貢獻。
漢君愙齋壺(圖1),南京博物院藏品,壺高8.1厘米,口徑7.4厘米,色澤紫紅。壺蓋內鈐陽文篆印“支泉”,壺底鈐陽文篆印“愙齋”。漢君壺的主面刻有行書“湘江水洞庭春,松火新煎瑟瑟塵,癸巳仲冬東溪仿古”。此壺制作規(guī)范,圓潤如玉。陶刻刀法熟練,字體雅致,是趙松亭的代表作。
“湘江水洞庭春”,湘江水是活水好水,洞庭春指洞庭湖的春茶,之所以用湘江水洞庭茶,是因為吳大瀲曾任湖南巡撫,對湖南這個“第二故鄉(xiāng)”感情深厚。“松火新煎瑟瑟塵”中“瑟瑟”指暗綠的顏色,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薄吧獕m”指綠色的細茶。這把漢君愙齋壺切壺切茶切水,是清末文人壺中的珍品。
仿鼓愙齋壺(圖2),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壺高9.5厘米,口徑8.7厘米,色澤淡紅,蓋印“支泉”,底印“意齋”。仿鼓壺的主面刻有行書“淵其中,駿其色,是茶仙,有琴德,甲午東溪生書刻”。副面刻有“仙人操琴圖”。此壺制作線條柔和,珠圓玉潤,深得近代書畫大師黃賓虹的推崇。
“淵其中”指壺中空而深,淵:深泉也,《列子·黃帝》:“心如淵泉,形如處女?!薄膀E其色”指壺色如紫紅的駿馬,“是茶仙有琴德”指茶仙應有琴瑟之德,《中論·修本》:“琴瑟鳴,不為無聽而失其調,仁義行,不為無人而滅其德?!笨梢娗俚录从魅柿x,作者認為凡茶仙必有仁義。這段壺銘切茶切壺,又與副面的“仙人操琴圖”相配,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吳大瀲因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督師失利,被清廷罷官遣回原籍,在蘇州的龍門書院任院長。這時的吳大瀲已遠離了政治與軍事的漩渦,手捧一把趙松亭制作的精美紫砂茗壺,自飲自斟悠然自得,對于清末政治的腐敗與黑暗,作為文才藝趣譽冠江南的一代學者吳大瀲無力回天,只能寄情于山水詩文古玉壺藝,聊以自慰頤養(yǎng)天年。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吳大瀲一改向宜興訂購紫砂壺的方式,而親自招聘宜興紫砂壺的名家高手到吳府依式制壺,首先應聘的是清末紫砂名家黃玉麟。
黃玉麟(1842-1914年),原名玉林,宜興蜀山人,師從宜興邵家壺名師邵湘甫,出師后因制作的《魚化龍壺》工藝出眾,被譽為“玉麒麟出世”,世人以“玉麒麟”直呼其名,于是玉林改名為玉麟。
據“宜興縣志”記載,黃玉麟的作品“瑩潔圓湛,精巧而不失古意”。黃玉麟身材高大,性格落拓不羈,無子女僅老妻相伴。晚年中風手抖只能靠捏假山謀生,1914年病逝于豫豐陶器廠廠房之中。
光緒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895—1898年),黃玉麟在吳府遇到很多社會名流,耳濡目染地接觸觀賞了大量古代精美的藝術品,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他將金石鐘鼎玉器陶瓷的造型風格逐步地融入自己的壺藝創(chuàng)作當中,使自己的壺藝作品清麗整齊,格調高雅超凡脫俗。
黃玉麟在吳府與吳大瀲合作的茗壺,也仿照前人陳曼生與楊彭年的做法,由吳出壺樣黃制作,待泥坯未干時再由吳在壺底落“愙齋”印款。
黃玉麟在吳府三年后,1898年黃玉麟載譽還鄉(xiāng)。吳大瀲親送紅木橫匾一塊,上書: “壺家妙手”四字,高懸黃家正門中堂,以示賞壺厚意。
雪花提梁愙齋壺(圖3),南京博物館藏品,壺高18.8厘米,口徑6厘米,蓋印“玉麟”,底印“意齋”,色澤淡紫。此壺短流圓底,壺身似球,蓋鈕如圓鏡之鈕,提梁彎曲如虹。全壺用雪花泥制作,顆粒勻稱疏密有致,壺面如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壺飛舞,煞為壯觀。該壺造型渾厚,色澤瑩雅,氣勢不凡,是雪花泥鋪砂工藝之極品。
雪花方斗愙齋壺(圖4),宜興陶瓷陳列館藏品,壺高6.5厘米,口徑4.7厘米,蓋印“玉麟”,底印“意齋”,主色深紫,壺表用雪花泥鋪砂。此壺的壺形仿古代農村用以量米的方斗,壺身上小下大,由四個梯形組成,正方形嵌蓋,蓋上有長方鈕。全壺剛正挺拔堅攻利索,渾穆古樸方中見秀,是黃玉麟的代表作。
光緒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899-1901年),吳大瀲客居上海,他當時請了也在上海的壺藝名師俞國良為其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愙齋壺,壺均由吳大瀲在壺腹處題詩,趙松亭(東溪)陶刻。
俞國良(1874-1939年),字祖琳,江蘇無錫人。俞國良年輕時就表現(xiàn)出制壺的非凡技藝,他所制壺均氣韻渾成,端莊秀麗,得時人稱頌。其首席弟子李寶珍(1888-1941年)是民國著名的紫砂高手。俞國良一生行蹤漂泊,晚年定居宜興蜀山木石村,與邵化寡婦結為夫婦,并傳藝于邵化后人邵陸大(1904-1967年)與邵寶琴(1913-1984年)。
柱礎提梁愙齋壺(圖5),南京紫砂壺收藏家沙志明藏品,壺高14.8厘米,口徑6厘米,蓋印“國良”,底印“愙齋”,色澤淡紫。壺的主面刻有行書:“千杯泛綠一片金黃·東溪”,刀法瀟灑,字體流暢,茶葉的翠綠與茶水的金黃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眾人飲茶圖。全壺制作精細規(guī)整,穩(wěn)定堅實。
這把壺由吳大瀲設計俞國良制作趙松亭陶刻,切壺切茶切水,名人名師名刻,實乃意齋壺中的精品。而且民間的紫砂提梁壺極難保養(yǎng),此壺流傳至今完好無損,故彌足珍貴。
柱礎提梁意齋壺是沙志明先生的祖?zhèn)髦?,沙老珍愛有加,時時把玩。該壺曾于2003年初,在江蘇衛(wèi)視自辦的王剛主持的《家有寶物》節(jié)目中亮相,并得到觀眾的贊譽。
觚菱提梁意齋壺(圖6),故宮博物院藏品,壺高13.5厘米,口徑6.5厘米,蓋印“國良”,底印“愙齋”,色澤淺栗,主面刻有隸書“小樓一夜聽春雨”,副面刻“一片冰心在玉壺·南林氏”。此壺方中有圓,圓中見方,柔和工制工藝一流,加之陶刻名家韓泰篆刻,為名壺名刻,是意齋壺中的力作。
壺銘“小樓一夜聽春雨”出自宋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原詩為:“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今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渾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背蹩础靶且灰孤牬河辍?,似與壺、茶無關,但細讀陸游客居臨安時,孤寂無聊,于是一夜聽雨,鋪紙揮毫以及細乳分茶,可見還是與茶有關的。
韓泰(1864—1926年),號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興城南人,祖輩以碑刻為生,后轉為陶刻,其陶刻刀法蒼勁,古色古香。
仿古意齋壺(圖7),故宮博物院藏品,壺高9.4厘米,口徑8.4厘米,蓋印“國良”,底印“愙齋”,色澤紅艷。主面刻有行書:“潤我喉,伴我讀,溫其玉·東溪。”副面刻有芊絲花卉。此壺泥色沉穩(wěn)比例適當,是仿古壺中不可多得的佳器。
壺銘為吳大瀲親撰,“潤我喉”指茶飲可以解渴潤喉,“伴我讀”指此壺如伴我讀書的朋友,“溫其如玉”指紫砂壺泡茶后,在手中把玩有溫潤如玉之感,這十字銘文寫出了文人雅士對紫砂壺的深切情感,內容切壺切茶切情。
傳爐意齋壺(圖8),臺灣紫砂收藏家藏品,壺高11厘米,口徑6厘米,蓋印“國良”,底印“愙齋”,色澤紫紅。主面陶刻隸書:“步武曼生誰得似,木算表坡老我何如”。在紫砂光貨中,一般藝人都深感傳爐壺難做,因為傳爐壺要用四片泥料鑲接,形制方中有圓,圓中寓方,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實屬不易。而這把傳爐壺器型飽滿渾厚端莊,從中可見俞國良大師制作傳爐壺的非凡功力。
另外,在吳大瀲的盛情邀請下,當時宜興還有一些制壺高手也參加了愙齋壺的制作,試舉兩例如下:
高鐘提梁愙齋壺(圖9),臺灣紫砂藏家藏品,壺高20厘米,口徑8厘米,蓋印“芝亭”,底印“愙齋”,色澤紫紅,主面刻有“東坡先生像,宜興蜀山書院石刻宋本”。此壺線條挺括,制工精致,制壺人芝亭為清末制壺高手,生卒待考。
扁愙齋壺(圖10),南京博物院藏品,壺高8.5厘米,口徑6厘米,蓋印“余生”,底印“愙齋”,色澤淡墨,主面刻有行書“衡門托跡,泌水樂饑·東溪”。全壺渾圓雅樸,大家氣度,制壺人余生為清末制壺高手,生卒待考。
宜興紫砂從清初開始,向來有宮廷定制紫砂器的傳統(tǒng)。從清初金戈鐵馬的八旗貴胄到清末喪權辱國的宮廷官僚,無不表現(xiàn)出對紫砂的厚愛。而從清三代帶有彩釉富麗堂皇的宮廷壺到清宣統(tǒng)素雅淡泊的匋齋壺,則象征大清國力的衰微。如果說愙齋壺是清末文人雅士與壺藝名家民間唱和的話,那么帶有官方定制色彩的愙齋壺則是清代宮廷壺最后的絕響。
端方(1861-1911年),字午橋,號匋齋,堂曰“寶華庵”,滿族正白旗人,光緒舉人,由工部主事歷官至直隸及兩江總督,南洋大臣。他一生酷嗜金石碑版,尤喜紫砂,著有《匋齋吉全錄》、《勻齋藏石記》。
端方曾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為清廷在宜興定制了一批高檔的紫砂壺具,成為清代最后一位在宜興訂燒紫砂器的晚清官吏。紫砂宮廷壺在歷經康雍乾三代的鼎盛之后,至清宣統(tǒng)完全停滯。以下5把匐齋壺均為故宮博物院藏品。
傳爐勻齋壺(圖11),壺高7.5厘米,口徑5.5厘米,色澤深紫,蓋內鈐三方陽文篆印:“匋”,“齋”,“寶華庵”。底鈐陽文篆印:“宣統(tǒng)元年正月元日”。此壺泥料細膩,款式古雅,制工精湛。清末民初,制作傳爐壺功力之深非俞國良莫屬,宜興民國壺專家夏俊偉先生認為,該壺雖無俞國良印款,但從形制風格上看,當為俞國良所制。
茄式匋齋壺(圖12),壺高10.3厘米,口徑5.5厘米,色澤朱紅,壺把?。骸按笊?,底印:“宣統(tǒng)元年正月元日”。此壺胎質溫潤,渾樸有致,工藝不凡,并且是匐齋壺中少有的蓋有制作者名款的壺具。
范大生(1874—1942年),字繩武,號承甫,宜興紫砂范家壺一代宗師,他所制“大生”款范家壺名噪一時,人們競相爭購。
清代紫砂宮廷壺因使用對象是封建帝王大臣顯貴,制作者除了當時名聲很大的壺藝家外,一般制作者是不允許在壺具上留下名款的。紫砂勻齋壺作為清代宮廷壺最后的輝煌,很多工藝精湛技巧嫻熟的匐齋壺也沒有在壺里留下制作者的名款。這些工匠們在制作勻齋壺的時候,一絲不茍、小心謹慎,傾注了全部的心血與智慧,把精品送入宮廷內府,而制作者的真實姓名由于等級制度的限制而被深深地埋入歷史的長河之中。以下三把匐齋壺只有底款及匐齋款,而無制作者的名款。
扁鼓匋齋壺(圖13),壺高6厘米,口徑5.3厘米,本山綠泥制作,色澤姜黃,蓋?。骸皠S”,底?。骸靶y(tǒng)元年正月元日”。此壺造型新穎獨特,工致流暢。
乳鼎匋齋壺(圖14),壺高6.8厘米,口徑4.5厘米,本山絳泥制作,色澤暗黃,蓋?。簞S,底印“宣統(tǒng)元年正月元日”。此壺造型線條柔和,圓腴豐滿。
高鐘提梁訇齋壺(圖15),壺高10.8公分,口徑5.1公分,本山綠泥制作,色澤淺黃。蓋?。骸皠螨S”,底印:“宣統(tǒng)元年正月元日”。此壺造型精巧俊秀,不失古意。
據考,這些無名款的勻齋壺極有可能為清末民初制壺名家趙松亭的師弟邵云甫所制,他為端方制壺除了署“匐齋”款外,還有署“寶華庵”款的。
邵云甫(1870—1933年),號步巴,步云,宜興上袁村人,1886年,邵云甫師從其父邵甫廷。他基礎扎實,壺藝高超。長期在其師兄趙松亭的“藝古齋”陶坊任技師。1911年后,他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設陶坊,并傳藝于其子邵茂章、邵全章。邵云甫的外孫徐漢堂、徐秀堂現(xiàn)在均為紫砂業(yè)的全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央美術學院的楊永善教授曾說過:“紫砂陶藝實際上是熱衷文化的藝人與熱愛工藝的文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睆那逯械穆鷫?、子冶壺到清末的愙齋、匋齋壺,從20世紀60年代的亞明壺到90年代的云海壺,無一不是文人雅士與壺藝名家的藝術實踐。紫砂愙齋壺與匋齋壺制作水平高超,造型優(yōu)美古樸,銘文典雅,語言優(yōu)美,自然天成,耐人尋味,是文人雅士與壺藝名家合作的典范。這些傳世的茗壺精品如同晶瑩耀眼的玉璧,照亮了后代陶人文壺結合的藝術道路,它們反射的壺藝之光,是我們民族不朽的寶藏。
作為清末文人壺的精品,愙齋壺與宮廷壺的余韻匋齋壺,當時制作的數(shù)量就很少,有些壺型只做了幾把。經歷百年的風雨動亂,能完整無損保留下來的就更少。
愙齋壺因吳大瀲貽贈親友,在這些人的后代中,尚有少量流傳。意齋壺以其身后的文人雅趣,高超的工藝技巧,感人的制作典故,故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增值潛力巨大,當前的市場價應為每把40萬元以上。
而勾齋壺作為宮廷定制壺,原藏于皇室宮廷、重臣豪院,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及全國各大博物館,民間基本上沒有流傳,當前的市場價應為每把30萬以上,但有價無市。
愙齋壺與匋齋壺,因用泥獨特,工藝精到,現(xiàn)在仿制難度極大,故目前收藏品市場上很少見到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