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愈來愈受到重視。所謂自學能力,就是學生獨立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取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的能力。包括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獨立動手實驗操作等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獨立思考,變前人的知識為自己的知識。核心內容是獨立思維,思維能力愈強,認識事物越深刻,自學能力也就越高。
自學能力是信息時代人才的必備素質,是終身教育思想精髓之所在。作為教師必須站在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度來認識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深遠意義,把自學引入課堂教學,并把它當作全部教學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把學生從被動的消極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姆e極探求者,努力實現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期望—“自學本領是用之不竭的能力,儲能就要儲這樣的能?!?/p>
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經歷,談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重視預習指導,培養(yǎng)自學能力
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之一。預習本身就是一種自學。長期以來,我們都在搞預習,只不過不少教師只強調了預習的具體內容,有的教師只有布置沒有檢查,讓預習流于形式。因此,要從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出發(fā),抓好預習工作,做到要求具體,落實檢查,及時反饋,更要及時鼓勵并指出存在問題,確保學生的預習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認真閱讀課本,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習慣
指導讀書,開始指導具體一點,逐步提高自學要求,使學生懂得自學??炊n本上的主要內容。如對例題的提示語、解題步驟、試題的旁注、計算的法則、運算定律和性質、計算公式等關鍵性知識要看懂,同時還要看懂課本上的示意圖,為分析數量關系做準備。啟發(fā)誘導,加強輔導,特別是對中、下等學生的輔導,中、下等學生多一些的班,更應加強對他們的輔導,培養(yǎng)興趣,增強信心,激發(fā)動機,使學生熱愛自學。
教科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從實際出發(fā),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自學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在有序思考中養(yǎng)成看書習慣,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新教材中很多性質和定理都是要求學生通讀課本、弄懂例題后自己歸納總結出來。為此,我要求學生邊看書,邊完成書上的填寫,認為重要的地方還可以畫畫圈圈,也可以輕聲朗讀一讀。學生們在充分感知新教材的同時,努力從教材中找到答案,從而培養(yǎng)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事實上,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很多自學的素材,如正方形的性質與識別,內容很多,但學生已經接觸過,只需稍加整理和提高就行。即把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質綜合就是正方形的性質,而正方形的識別則可以簡單的概括成兩句話:(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2)有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這樣一來,不僅培養(yǎng)了能力,又可節(jié)約教學時間。也有一些內容知識點少,教材可讀性強(如有圖示,文字說明等)也讓學生自學,如《同分母分式相加減》,我只是提醒學生們在解題時,要把分子看成一個整體,靈活地添加括號。有時,我也會讓學生自學新課中的一部分,不失時機地鍛煉學生。
三、老師及時小結,提高自學效率
當然,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切忌形式主義,要給足自學時間,并允許學生之間開展交流、探究、合作活動,以便加深理解和查漏補缺,使自學更有效度。
學生獨立進行學習活動了,教師做什么呢?我們說自學,并不是不要教師,自學從來都不是無師自通的。在學生自學、自練、自檢等獨立活動中,教師一方面巡回輔導,另一方面根據備課時所掌握的學生情況,具體地,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幫助指導每一個學生。認真做好課堂小結在下課前十分鐘左右,進行簡短的總結,也能夠提高自學的質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按讀書提綱進行總結,概要地講解說明或啟發(fā)學生理解、掌握讀書提綱上提出的問題,可讓學生先議一議,再總結。
②根據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如在閱讀教材中多數學生感到困難的內容和學生感到困難的習題,注意引導、分析。
③就一堂課的某一重點問題進行總結,先啟發(fā)學生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后老師再畫龍點睛地講解。
④引伸性的總結,即把教材內容加以引伸,提出一些有難度的問題,讓學生解決還可作適當提示。
四、看到學生自學的優(yōu)點,提升自學的地位
(1)自學更能提高教學效率
過去我們認為教師講得越細,學生學得就越容易,課堂教學效率會更高,就像鉆山洞一樣,老師領著學生鉆比學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們沒有想到,這樣做會養(yǎng)成許多學生不動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愿主動地學習。其實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都能解決,老師的講反而更耽誤時間。經驗證明,平時老師需要講十幾分鐘的內容,學生自學三、四分鐘就可以了。學生自學幾分鐘就開始做題,不會的再回頭看例題或相互討論,基本就能做練習題了。這個過程是個不斷反饋的過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會了。這樣,學生自學積極性更大,效率更高。因為老師規(guī)定學生自學幾分鐘就要做練習題,學生有一種緊迫感,不認真看就不會做練習題,落在別人后邊,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是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學生特長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點,也可以去鍛煉,本領是鍛煉出來的。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認為“我們就要順著他這種天然的特性,加以極相當的輔助和引導,使他一天進步似一天,萬不能從中有所阻礙或停滯,不使進步,把它束縛起來”。所以學生自學比被動地聽老師講課積極得多,這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突出了出來。
(2)自學有利于解決后進生問題
在陶先生看來,教師要注重以人教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學生。要教學生變好,要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必須具備謙虛好學的品格,才能達到陶先生所提出的“人格要互相感化,習慣要互相鍛煉”,以智慧啟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目的?!敖虒W做合一”,除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育中的人格感化作用外,陶先生還倡導學生之間的相互感化,發(fā)揮“小先生”作用,讓學生教育學生。陶先生深信“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傳染許多人好學?!脤W的同學能引別的同學好學?!睘槭裁磳W生自學反而縮小了差距,轉化了后進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個別輔導后進生。二是在學生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實際是好學生教后進學生的過程。好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會了,而后進生還有一些問題沒搞清楚,通過好學生的講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這里實際上運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進生光靠老師一個人忙不過來,發(fā)動好學生都來幫后進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進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也有緊迫感,別人在有限的時間看完了例題能做練習題,自己不會做也丟人,增強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四是這種做法培養(yǎng)了后進生的自學能力,一旦自學能力形成了,他們進步的幅度就會加快,就會在較短的時間趕上班內的中游學生。
(3)自學有助于學生學會終生學習
陶行知說“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是畢業(yè);學習為生活,生活為學習。只要活著就要學習?!碧招兄岢鼋K生教育的主張,要求人們活到老學到老,是難能可貴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即終身教育學習趨勢。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學習,是學生自學自習,是邊學邊習。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一切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fā)表的意見、建議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這既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更應該是學生對自己是否會學的一個真實寫照。這是教育的追求,也是課堂的追求,更是生態(tài)課堂的追求。我們不能把分數和成績作為課堂的全部追求,而應該著眼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造。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就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鼓勵他們積極動手、動腦。凡學生能夠獨立的地方,一定讓學生獨立,甚至采取措施“逼”學生獨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總是力求做到讓學生自學。同時鑒于學生不同的個性和心理水平,對學生獨立完成的學習工作不必強求統(tǒng)一和高標準,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體驗,從而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我們仔細規(guī)劃,長期堅持,師生不斷總結,牢記孔子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教導,傳承和發(fā)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努力追尋 “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