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有言:“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這就像精讀與泛讀一樣,二者不必為“爭春”而發(fā)生“磨擦”,它們之間是親密戰(zhàn)友,合作才能互贏。
特別是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題都增加了閱讀能力的考查,增大了閱讀量。以現(xiàn)代文為例,根本不考現(xiàn)成例題,全都來自課外,同時科目之間也有穿插……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語文修養(yǎng),提高語文素質(zhì)呢?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搞清楚精讀與泛讀的關系。
精讀即精研細讀,是指對文章仔細、透徹地閱讀。對閱讀的文章,不僅要讀懂它,更要讀透它。不僅要掌握文章中的基本信息,還要掌握文章的立意、文章的思想傾向、語言風格、藝術特色等更深更高層次的內(nèi)容??傊?,精讀就是通過文章進行全面、嚴格的語言基本訓練,讀得透,學得深,方能提高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能力。
泛讀,相以對“精讀”而言,即廣泛涉獵,博覽群書。泛讀的目的在于擴充知識面,吸收更多的信息。為此,泛讀和精讀在方法和要求上是不同的。精讀要求讀得精細,而泛讀要求讀得較多而快;精讀要求對語言知識和所讀文章理解透徹,泛讀則只求大體理解,強調(diào)攝入的信息量和速度。
鑒于以上,筆者認為,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取得較大的收獲,就要做到課內(nèi)精讀深鉆研,課外泛讀廣瀏覽。
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熱善于閱讀,精于閱讀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小視之。經(jīng)過這幾年的教學,總結了以下幾條拙見:
一、做好方法指導,明確精讀泛讀
精讀,要鉆進去,要跳出來。一篇文章,從內(nèi)容到形式,要深入探討,追根溯源,該咬的咬。該嚼的嚼,細細品味,心領神會。精妙之處,刻入心中,終生難忘。
學生的作文能妙筆生花,不是來自老師在課堂上的繁瑣講解,不是來自老師在作文本上的條條杠杠,它主要來自課外的讀和寫,這時,就是泛讀發(fā)揮作用了。所以指導學生養(yǎng)成動筆讀書的習慣就顯得至關重要。培養(yǎng)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及時把讀書心得形諸文字的習慣,提倡學生在文章的旁邊批注,在書上及時留下自己關于該書的第一印象。
二、精讀課內(nèi)名篇,帶動泛讀風潮
學生學習了教材中的一篇名家美文之后,就這篇文章的某一視角\"拓展\"開來。例如:學了課文《我與地壇》(史鐵生)后,可以組織學生找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合歡樹》、《命若琴弦》等,在廣泛的閱讀交流中讓學生體味史鐵生作品及其人格魅力:深沉、寧靜、平和,由現(xiàn)實的殘疾推發(fā)到廣義的殘疾——生命的局限。在史鐵生作品中,宗教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真誠的自我懺悔、對自然的感知和敬畏、對苦難的理解和觀照、悲憫的人間情懷幾個方面.文筆很有感染力。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掌握散文的特點和閱讀方法,還可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精讀與泛讀就像梅雪爭春,其實它們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