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兒童視角
經典文化
如何讓經典文化變得可親可近,讓學生想讀、樂讀,實現經典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和良性互動?我認為應該以“樂”為價值取向,以學生的視角來觀照經典文化,讓其變得可以對話交流,可以情感相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興趣。
一、找尋學生眼中的孔子。與經典文化情感相通
“你認識孔子嗎?在你們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樣子的?”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時,他們的答案十分“規(guī)范”: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可見,學生眼中的孔子是那個端坐著的圣人,這雖然沒錯,可這樣的孔子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很難引起他們的共鳴,也無法激發(fā)他們探尋經典文化的興趣。為了拉近學生和孔子之間的距離,我決定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認識孔子。
如在教學課文《孔子游春》時,我問道:“剛才那位同學提到了這樣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你們知道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說誰嗎?”學生的好奇心立刻被激發(fā)了,我隨即出示了一段文字資料:“宰予,字子我,口才極好。因為白天睡覺,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枵也’?!闭n堂上立刻發(fā)出一陣笑聲,原來孔子的賢明弟子和他們一樣白天會睡覺,而孔子也是這么率性自然。于是,孔子在學生的心中馬上就有了普通人的面孔和溫度,變得可感可親起來,學生也產生了用自己的視角去找尋孔子的新奇感和興趣點。接下來,我以“找尋自己眼中的孔子”為主題,讓學生利用網絡、圖書收集孔子的生平、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等資料,然后在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利用20分鐘的閱讀時間或在課堂上自然生成的瞬間進行交流,使孔子經常和學生“見面”。
可見,只要卸下經典文化陌生的面紗,找尋一個“主題對話點”,讓學生以探尋者的身份慢慢地摸索,那么,學生與孔子、與經典文化的相遇才能真正開始。
二、以“樂”為價值取向。復歸學生的哲學思考
故事里神奇、驚險、快樂等元素仿佛是一只充滿魔力的大手,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心靈。所以教師不僅要站在課程的角度關注經典文化,還要以“樂”為價值取向,從中找尋有趣味的東西,引領學生復歸人之為人的哲學思考。
《莊子》里洋溢著莊子肆意爛漫的想象,且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來表達其思想和觀點。因此教學時,我用一個個奇特而又引人深思的寓言形象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在不斷地誦讀和感悟中,打開思維的閘門,去領略思想之美,如《莊子·秋水》中的“鷦鷯與鼴鼠”、《莊子·至樂》中的“海鳥”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啟發(fā)性的印象。學生徜徉在新奇的寓言故事中,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溫、良、恭、儉、讓的核心價值已悄悄實現了價值引領,其蘊涵的“客觀知識”在和學生的視角發(fā)生融合后,也完成了語文教育的人格涵養(yǎng)。《莊子》中還充滿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與學生天生具有的哲學精神契合相通。如《莊子·逍遙游》中有這么一段文字:“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原來無用的東西,往往能變成“大用”。學生就此開始了“無用”與“有用”的辯論,感受到了辯證思維之美,也理解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含義,樹立了自信心。
三、創(chuàng)設潤澤的情境.剪裁出學生的經典
要讓學生浸潤在經典文化中,教師就要注重創(chuàng)設潤澤的情境,剪裁出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文化片段,把經典文化情境化、活動化、游戲化。
如當學生感受了《孔子游春》中孔子對“水”的一番宏論后,我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也曾對水有過獨特的思考,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老子來看看‘水’的另一面?!比缓笪覄?chuàng)設了老子觀水的情境,引發(fā)學生對老子“論水”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這時我又出示了經過整理剪裁的《道德經》中“論水”的句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對經典文化的恰當剪裁使教與學產生了落差,創(chuàng)造出了學生與經典文化對話的張力,而古人對平常事物“水”展開的哲學思考則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引發(fā)了學生對“柔德”的辯證感悟和思考。在誦讀經典文化時,還可以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讓語言的節(jié)奏美、意蘊美和音樂的意境交融,發(fā)揮經典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如古琴曲《聽泉引》讓學生沉下心來聆聽孔子與弟子的對話,與之暢游天地之間;《夕陽簫鼓》則讓學生見到了那位侃侃而談的孟子……在獨特的意境中,師生親近經典,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文本的深處,并通過對話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體驗,最終獲得了精神和視野的融合。
(責編郝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