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習題教學變式精彩
數(shù)學學習必須要通過一定數(shù)量的練習,才能使學生正確理解、掌握并鞏固學科知識,逐步形成技能,鍛煉思維力。一節(jié)精彩而成功的課,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練習環(huán)節(jié)精心組織、巧妙構思。
一、簡約而不簡單
一道簡單的練習題,往往蘊藏著很多內涵。那只是一個原型、一個起點、一扇門,我們要做的是,推開這扇門,透過原型看到變化,在原型的基礎上加工改造,將這道題“練透”,切實提高學生的有效思維,促進學生對新知的準確把握。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平行與相交》中有這樣一道題:下圖是人行橫道線。如果從A點穿過馬路,怎樣走路線最短?為什么?把最短的路線畫出來。
在以前的教學中,我一直是讓學生直接將最短的路線畫出來,并告訴學生其中的道理是因為“點到直線上各點的線段中,與直線垂直的線段最短”。
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我感覺這樣的處理太“淺”了。因此,我將一道題擴展為一組題,題目大意不變,從A點穿過馬路,找到最短的路線并畫出來。
如此一來,題目的要求實際上一分為三:第一幅圖是點到點的距離;第二幅圖與原題一樣,是點到線的距離;第三幅圖需要學生們費一番心思,兩條線之間并不平行,引發(fā)了學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種是垂足落在A點所在的線段上,另一種垂足在A點對面的線段上。這里面蘊含著直角三角形中斜邊最長這個知識點,學生們尚不知道,我也不會主動告訴他們,有了學生的思考和思考后的爭論,悄悄地為新課教學埋下了一個感性印象。
二、形散而神聚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的“乘法”單元,學生們開始進一步地接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為了讓學生們掌握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基本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水果店上午賣出20箱蘋果,下午賣出180千克蘋果,一共賣出多少蘋果?”
大部分學生讀題之后都愣住了,用懷疑的眼神瞅著老師。但還是有幾個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我示意其中一個來回答,小家伙脫口而出:“20+180=200。”我微笑著反問道:“是200箱還是200千克呢?”小家伙支吾了一陣子后坐下了。
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老師,我覺得這道題不完整,它需要補充一個條件。我來幫它補充,‘每箱蘋果10千克’?!?/p>
多聰明的學生!他們解答之后發(fā)現(xiàn),這道題的問題里也藏著玄機呢!問題里并沒有提到單位,所以,我們可以先求出上午賣出200千克,再得出一共賣出380千克;還可以先求出下午賣出的箱數(shù),再算出一天一共賣出多少箱……
一道有缺陷的題目,引發(fā)了學生多種多樣的思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于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結構有了更深地認識和體驗;通過對題目的補充和完善,鍛煉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獲得的數(shù)學學習的成就感,讓他們在今后解答乘加、乘減的實際問題時,能夠敏銳地注意到一些小細節(jié),這比老師的反復強調、反復提醒效果更佳。
三、挖根還需尋底
對練習題的變化加工這個過程,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坡度,層層遞進,讓學生們在不斷深入地思考中,挖根尋底,觸摸到題目中蘊含的本質,自我歸納同一類型題目解答的普遍規(guī)律,從而達到做一題,會一串的目的。
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中,有這樣一道題:一個長方體包裝盒,長1.2米,寬0.8米,體積是0.72立方米;有一個長方體儲物柜,長l米,寬0.5米,高0.6米,能裝進這個包裝盒里嗎?
一部分學生這樣解答:先算出儲物柜的體積1x0.5x0.6=0.3(立方米),再與包裝盒的體積相比較,結果可以裝進去。
我改變了題中的一個數(shù)據(jù):儲物柜的高是1.2米,請學生們再試一試。結果依然是能裝進去,因為儲物柜的體積是0.6立方米,還是比包裝盒的體積小。
真的嗎?
有學生發(fā)現(xiàn)不對勁兒了,先算出包裝盒的高是0.72÷1.2÷0.8=0.75米,再與儲物柜的高相比較,儲物柜的高超出了包裝盒的高,怎么能裝進去呢?
有進步!讓我們再換一個儲物柜,它的長、寬和剛才一樣,但是高是0.8米。學生馬上叫了起來:“不能!儲物柜的高超過了包裝盒的高了?!?/p>
我微笑著不說話。于是學生們開始二次思考。一個學生列了一張表,他指著這張表來說明他的想法,只要把這個儲物柜調整一下位置,就可以裝進去了。有理有據(jù),而且表達得非常清晰,真精彩!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