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閣是中國古代道教中用來供奉玉皇大帝的一個重要寺觀,以玉皇閣命名的道教建筑群,在我國各個地區(qū)均有分布。漾濞玉皇閣位于石門關(guān)右崖清涼山腰的峭壁之間,為高屋危樓構(gòu)筑的清幽寺院,背倚奇峰山林,前臨陡崖絕壑,居高臨下,憑險而立。
在通往玉皇閣的途中,即距玉皇閣兩公里處的地方,要經(jīng)過一座掩映在蓊郁蔥蘢林陰中飛檐翹角、樓閣聳峙,名叫金鞍寺的寺院。這個寺院的緣起,相傳是一個老道士,曾夢見太上老君開示他云:“諸神上山朝拜玉帝,要在此地歇息一下,以及作些準備?!崩系朗烤蛶ьI(lǐng)弟子,在此建蓋了此座寺院,因其坐落于異峰突起處,狀若馬鞍的地形間,故名金鞍寺。過去,人們登玉皇閣敬香,也都要在金鞍寺歇歇腳。如今公路已修筑到寺院腳下,去登玉皇閣的游客,可以將車輛停在這里。
玉皇閣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積淀。明代著名白族學者李元陽在他寫的《石門山記》中,即載有“又東南升三里,至仙真閣”。明末杰出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記中記述道:“共二里得玉皇閣,初創(chuàng)于朱史二道人?!笨梢娪窕书w的前身就是仙真閣。從徐霞客的記述中,我們還得知,玉皇閣所在的清涼山上,最早的修行者就是這姓朱和姓史的兩位道人。
漾濞玉皇閣建寺筑觀的緣起,當?shù)孛耖g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明朝初年,永昌府(今保山市)所在地的保山寺,贈送給大理雞足山一尊玉皇大帝的金身。玉皇大帝的金身由永昌府迎到石門關(guān)前的金牛村時,當管事僧人和腳夫去吃午飯回來,玉皇大帝的金身卻不翼而飛。管事僧人急忙派人四處搜尋,竟然無影無蹤。數(shù)日后,一位獵人卻發(fā)現(xiàn)玉皇大帝千斤之重的金身,端端正正地安坐于清涼山上的陡崖之上。當?shù)匕傩章動嵤煮@奇,都以為玉皇大帝愛上了這方林壑深秀、從山下望之瑞靄紛紛、紫氣升騰的靈山秀水。故自擇其地,仙駕于此。于是,村民們籌款大興土木,修建了玉皇閣。玉皇閣分前后兩院,后院建有一殿三閣;前院分別建有十師殿、山神廟、山王廟等;玉皇閣東面坡頂建有龍王廟、太上老君殿、玉峰塔、涼亭、觀景臺等建筑群。
玉皇閣奇絕之處,在于四周皆系險峰疊起,淵壑深墜的絕境,在石門北崖之上的方寸之地,劈山鑿崖構(gòu)筑。從山下眺望,背靠陡壁,面臨絕壑的玉皇閣,似乎聳立于風濤云浪之中。走進周圍古木蒼蒼的玉皇閣,一股清涼幽靜的氛圍撲面而來,令人頓時有一種超凡脫的俗愜意之感。清代詩人陳孝升賦詩贊嘆道:“大羅天上敞樓臺,四面云山擁護來。日月兩丸空跳擲,星辰萬點逼崔巍。松濤遠近和仙梵,石瀨潺湲瀉玉醅。到此山教塵念斷,不須靈藥換凡胎?!倍鴱挠窕书w二門旁俯眺石門關(guān)前出水口,雙崖向西呈逶迤迢遞之勢更是頗為壯觀。
玉皇閣背后的峭崖上,建有一座塔,名為“玉峰塔”,此塔被譽為點蒼山西坡第一塔。塔西南數(shù)米開外,有一個被稱為仙人洞的天然洞穴,洞穴另外一端的出口,在石門關(guān)峽谷的絕壁間。因洞穴狹窄深長,出入不便,這就流傳有“善人容易通過,惡人難以穿越”的說法,不少有探險興趣的游客,往往非要冒險一試不可。幸運鉆過這個幽奇的仙人洞后,便可站在另一端壁立千仞的舍身崖前,憑欄盡情欣賞“石崖上下危削,古木倒盤,霏煙攬翠,俯掬轟流,令人有杳然別天之想”的“無限風光在險峰”之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