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
回族宴席舞主要流行于甘、青、寧地區(qū)和新疆昌吉回族聚居區(qū),它是廣大回族人民在喜慶佳節(jié)時所跳的一種舞蹈。
在甘、青、寧回族地區(qū),每逢有人家舉辦婚禮,親戚鄰友們都要來戲耍親人,謂之“鬧床”。青年人撕窗戶、扔鞭炮,以及做其他惡作劇,不到心滿意足決不罷休。有些親友們把公婆簇擁到院中,耳朵上掛起兩串紅辣椒,頭戴破草帽,脖子里掛銅鈴,倒騎毛驢、老黃牛等,在眾人的起哄下轉圈、逗笑,熱鬧非凡。父母為兒女操辦婚禮時舉行的儀式被稱為“辦宴席”,前來賀喜的人稱之為“吃宴席”。在婚禮“吃宴席”的場合中演唱的民間歌曲,被稱為“宴席曲”,所表演的舞蹈也自然稱之為“宴席舞”。
回族宴席舞是回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吸收大量漢族文化藝術,經(jīng)過長期加工而形成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曲調(diào)、韻味、歌詞內(nèi)容、舞蹈身姿充滿了濃厚的鄉(xiāng)土情趣和民族風韻。回族宴席舞是一種以唱為主、以舞為輔的民間藝術?!吨袊褡迕耖g舞蹈集成·青海卷》中對宴席舞有這樣的記載:“宴席舞流傳于青?;刈寰劬訁^(qū),是一種由男性成對表演,邊唱邊舞的即興表演形式?!?/p>
在甘、青、寧眾多的回族地區(qū)中,以青?;〉貐^(qū)流行的回族宴席舞內(nèi)容最豐富,種類最繁多,風格也最獨特,典型的舞蹈有《虎狼馬》、《蓮花落》、《上山打柴》、《笸籃舞》等。這些宴席舞舞蹈程式性強,舞姿優(yōu)美,且歌且舞,自娛自樂,很受當?shù)鼗刈迦罕姷南矏?。因化隆地區(qū)伊斯蘭教派均屬遜尼派,也是伊斯蘭文化獨具特色的地區(qū),回族民間文化中的宴席曲和宴席舞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樸多姿的民族風情。
回族宴席舞一般無音樂伴奏,為烘托氣氛,舞蹈者在表演時一般就地取材,即左手拿宴席中所用的“醮池”(小碟子),右手捏筷子,有節(jié)奏地敲擊瓷碟邊。在強、弱、緩、急的碟音的伴奏下,時而激情飽滿地把一些個性鮮明的動作展現(xiàn)出來,時而以低沉、抒情的音調(diào)演唱出歌者所表達的情感。
宴席舞的表演形式,有獨唱和對唱,多是二人或四人對歌對舞,或由二人或四人主唱,再由二人或四人伴舞。表演過程中有難度較大的表演動作,如單腿翻身、雙蹲步、弓步、鳳凰展翅等。其舞蹈動作主要有兩種,即模仿鳥類飛翔的動作和武術動作。模仿鳥類飛翔的動作體現(xiàn)了回族人浪漫、灑脫的氣質及對大自然的向往。如在鐵力蓋村的宴席舞《笸籃舞》中,舞蹈動作主要模擬鸚哥的展翅飛翔,舞者邊唱邊輕舒雙臂,上下起落,動作溫柔浪漫,給人以美的享受;另一種舞蹈動作帶有武術動作特點,體現(xiàn)了回族人在過去為免遭侵擾,崇尚武術以求自衛(wèi)、強身的含義。在化隆地區(qū)的回族宴席舞中,回族人將喜愛的傳統(tǒng)拳術動作融入到宴席舞中,如“鴿子翻身”、“黑鷹展翅”、“老爺抽刀”、“三倒步”、“犀牛望月”、“猛虎蹬腿”、“回頭望月”、“跳躍撲打”等。這些剛健挺拔、英勇豪邁的舞蹈動作中包含著武術敏捷迅疾、靜止沉穩(wěn)的特點,舞蹈的細膩與武術的剛健、灑脫融為一體,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一個民族的進步與創(chuàng)新意識。
宴席舞的唱詞基本上反映了回族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贊美東家、贊美親友和贊美自然的贊美曲,如《恭喜曲》、《贊東家》等;有反映勞動生產(chǎn)的生活歌,如《高山上擋馬》、《莊稼人》等;有規(guī)勸人們向善的規(guī)勸歌,如《學生哥》、《娘懷胎》等;有描寫舊中國軍閥強行拔兵的征戰(zhàn)歌,如《高大人領兵》、《馬步芳征兵》等;有反映妻離子散、人生悲歡離合的思念歌,如《莫奈何》、《哭五更》等;有以歷史故事和人物為題材的歷史敘事歌,如《腳戶哥》、《方四娘》、《滿拉哥》等;還有反映新時代、新生活的歌,如《園子家》等。這些唱詞將抒情與敘事自然融合,人物刻畫細膩動人,情節(jié)曲折,語言流暢,既順口悅耳,又顯得生動完整,深刻地反映了回族人的生產(chǎn)與生活。
回族宴席舞藝術以農(nóng)耕經(jīng)濟為基礎,是回族文化類型的典型代表,也是本民族現(xiàn)存文化傳統(tǒng)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中,既能見到古代宮廷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因素,也能見到伊斯蘭教音樂的影響,是中華文化中多元一體的藝術瑰寶?;』刈逖缦璧拿壬l(fā)展和最終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與回族的民族史、遷移史、文化史息息相關,它全面、完整、生動地體現(xiàn)著這一地區(qū)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