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尼雅故城同時期的姊妹城——安迪爾故城是絲綢之路南道一處漢唐時期的重要遺存,由阿克闊其克故城、夏央塔克故城(道孜勒克遺址和廷木佛塔遺址)兩處城邦組成。這兩處故城均建在安迪爾河畔兩岸,阿克闊其克故城在河西,夏央塔克故城在河東,兩個城池相距大約50公里。由于安迪爾河河水水量不斷減少和改道,流程不斷縮短,這兩處曾經熱鬧非凡的古代城池被大自然無情地淘汰出局了。
早就想拜訪夏央塔克故城了。
這個深入大漠腹地、歷時1600多年、宋云拜過、唐僧去過、佛光耀過、圣水浸過的歷史文化重地,如今,魅力何在?
我們一行四人策劃著要去安迪爾沙漠探險,采集第一手珍貴資料。從民豐縣城進夏央塔克故城,來回近400公里。當晚,我們便做好了進沙漠前的一切準備。第二天早飯后,沿315國道一路狂奔,半小時就到了民豐縣被譽為“瀚海明珠”的漁湖,在漁湖吃過午飯后,我們便出發(fā)了。
安迪爾牧場距離民豐縣城180公里,夏央塔克故城位于安迪爾牧場東南方向27公里處,位于沙漠腹地,行進非常艱難。
當晚我們住在維吾爾農戶家里,第二天早上天還未亮,我們就起床準備出發(fā)了。此時,繁星滿天,月牙如鉤,我們默默地祈禱老天保佑今天的天氣一直這樣持續(xù)下去。
我們摸黑在安迪爾河的一個小橋邊見到了本次陪同的護城員兼向導吾拉依木·巴拉提。在這個瘦小的護城員的指引下,我們過河朝東北方向行進,一頭扎進連綿起伏的沙丘中。
行進了半個多小時,這時天色大亮,我們卻在沙漠中備受煎熬。車子在沙漠深處突然變得癲狂起來,一會兒飛起來,一會兒又一頭猛扎下去,一會又前后左右亂扭動。我們只好棄車,在向導的帶領下我們徒步繼續(xù)前行。
就這樣行進了大約一個小時,經過無數沙丘和胡楊殘骸以后,瀚海深處突兀冒出一座高大雄偉的佛塔——廷木佛塔。這是夏央塔克遺址區(qū)乃至整個安迪爾故城最大的佛塔,被稱為安迪爾佛塔或夏央塔克佛塔。塔呈圓桶形,上窄下寬,大約分三層,高11米,頂部寬5米,底部寬10米。此塔周邊魚鱗狀沙紋極其寬闊平整,自然流暢,把這座精致絕倫的佛塔圍得嚴嚴實實,看這陣勢,頗像秦始皇率軍百萬的出征圖。那凌駕于漫漫黃沙之上千年不倒的佛塔,就猶如那立于戰(zhàn)車之上指揮千軍萬馬的秦始皇,偌大的瀚海,只是隨時可以沖鋒陷陣的兵勇方陣??搓犃腥绱送佬蹓?,必能勢如破竹,氣吞山河。如果說這里的佛塔是至高無上的主佛的話,那連綿的沙丘則是一個個俯首跪拜的虔誠的佛教徒。
我曾多次去過尼雅,每次尼雅佛塔都是我拍攝的重點,但從外形和完整性來看,我認為夏央塔克故城的佛塔更完整漂亮,更威武雄壯。
細觀佛塔周邊,除了一些干枯的胡楊和紅柳之外,能證明這里曾經是富庶之地的東西少之又少。夏央塔克故城本來就小,主要的城池只有100平方米,加上周邊所能辨認出有人類居住的,也就勉強1000平方米。據說,宋云、玄奘、斯坦因等人都先后來過此地。
仰望流沙中的佛塔,我感慨萬分。歷史逾越千年,一切都變了,大多都消失了,但只有這座佛塔至今依然保持著它的風骨和神韻,歷經千年而不倒,歷練塵世而不屈,這種神奇而又神秘的力量,足以氣吞三界,包納萬象。
和塔克拉瑪干地區(qū)所有古代城邦國家一樣,幾乎所有的西域故國都是以佛塔為中心,向周邊輻射政治、經濟、文化的巨大影響,周邊所有的小城邦或者部落都是以佛塔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
護衛(wèi)佛塔及其主城的城墻殘骸至今還在佛塔西南500米的地方靜靜地佇立著。這些破敗不堪的古城墻全是用生土胚子壘成的,現存墻高近6米,但厚度多達8米。這些城墻在歷史上曾成功地阻擋過鄯善人、于闐人、吐蕃人的進攻,給城內居民至少帶來過暫短的安全和庇護。
城墻下邊到處都能看到破碎的紅色或者灰色的陶片,足以印證這里曾經的繁華。
在距離佛塔僅300多米的東北方向,我們不幸踩到沙子里一個硬東西,以為是寶物,輕輕撥開覆土,里面卻露出一個骷髏頭,頭大得令人咂舌。
看來,這座城曾經的榮光遠沒有苦難和血災多。
返回和田與文物界的朋友交流此行的感受,方知此處附近還有一個小型佛塔,在主佛塔(廷木)東北約100米處。
與之擦肩而過,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墒侨艘簧?,從來就不會一帆風順的。知足吧!這也算此番尋佛悟出的道理。
從現存城墻遺址繼續(xù)往西走500多米,一大片方方正正的、密集的木質房屋柱頭正在被埋的沙漠中掙扎著,看著叫人都難受。這個上千年的古建筑群只有169平方米,正是名氣不小的道孜勒克遺址區(qū),道孜勒克意為“有門的地方”。此區(qū)域為一方形城堡,也稱之為道孜勒克方城,方城邊長100多米,城墻殘高7米,城內分布有多處寺院和其他建筑遺址。這里為玄奘所記的吐火羅故國,也有人認為是唐代的蘭城鎮(zhèn)。在《大唐西域記》中被唐玄奘稱為安得悅故城,今天的安迪爾就是安得悅的音譯。從出土文物看,其時代早期可能是漢晉時期,晚期當為唐代。從遺址建筑形式的采集文物推測,故城于公元11世紀逐漸被廢棄。
道孜勒克遺址區(qū)內散落著一些陶片和木質構建,都是精美的藝術品。從花紋樣式上看,陶片具有濃重的中原文化色彩,而木質構建的紋理明顯是希臘風格。這讓人不禁聯想到絲綢之路本身所具有的國際性和兼容性。這里曾經是絲綢之路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來往于波斯、希臘、印度和中原的商人和貨物絡繹不絕,建筑風格的相互學習和交流是相當頻繁的。所以,在道孜勒克見到具有異域風情的建筑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抬眼東望,直線距離不足1公里的廷木主佛塔仿佛就在眼前。據說,這里每年的四月初八都要舉辦一次盛大的浴佛節(jié)。這天,全城男女老少要用最干凈的水將佛龕、佛像清洗得干干凈凈,之后,國王和子民集合在夏央塔克故城最大的佛塔周圍,全部下跪,面朝佛塔祈禱佛祖和眾神能給他們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禱告神靈保佑他們生活安詳富足、健康快樂。也許,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并不是最令人滿意的,但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佛,人心向善,道孜勒克的人至少在精神上是富足的、滿意的、和諧的,所以,他們也是最幸福的。
這是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所以大家都心有不舍。再見了,道孜勒克!再見了,廷木佛塔!再見了,夏央塔克!
這次尋佛之旅,艱難卻難忘,辛苦但也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