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迪,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長安笛派”代表人之一;西安文理學院器樂教研室主任、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西安音樂學院客座教授。馬迪先生集演奏、作曲于一身,對笛子藝術鍥而不舍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的藝術造詣和才華得以充分展示。他憑一支竹笛弘揚秦風古韻,讓世人領略了八百里秦川濃郁的西部風情。
關鍵詞:馬迪 笛曲創(chuàng)作 演奏風格 竹笛教學 竹笛推廣
《秦川抒懷》這首笛子曲在笛子界中可謂是家喻戶曉,幾乎所有能夠到達一定演奏水準的演奏者都要演奏此曲,這首經(jīng)典的笛曲似乎已成為西北笛曲的代名詞,一聽到此曲,就會使人聯(lián)想到“八百里秦川”的滄桑變遷以及西北漢子奮進、豪邁之情。這種豪情正是曲作者自身的生活積淀和真情實感的流露,并且他用自己聲情并茂的演奏,通過笛聲,傳遍了大江南北。僅此一曲,使廣大的笛子演奏者、愛好者了解了西北風情,更記住了這位豪情萬丈且又不失細膩、內斂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馬迪。
近些年來,馬迪并沒有“吃老本”,他把所有的經(jīng)歷都投入到演奏、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上,相繼推出了《趕牲靈》、《塞上風情》、《山居秋暝》、《大漠》、《望鄉(xiāng)》、《紡線線》、《春夜喜雨》、《跑旱船》等一批佳作,同時,在演奏上不斷追求新的理念,在自己的演奏實踐中努力探索最適合自己的演奏方法,打破“南北派”的界限,尋找屬于自己的和諧之聲,逐步形成了集創(chuàng)作、演奏、教學于一身,以詮釋“秦風古韻”為主的“馬迪風格”。
“馬迪風格”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創(chuàng)作、演奏和教學。
一、馬迪的笛曲創(chuàng)作
“要想在笛子表演藝術上有所作為,就必須要有自己的作品?!边@句良言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從老一輩的馮子存、劉管樂、陸春齡、趙松庭到中生代的演奏家俞遜發(fā)、詹永明等大家,無不都有自己的曠世之作,馬迪也不例外,憑借20歲的習作《秦川抒懷》一舉成名。成功的背后固然有著父親的嚴厲督促以及自身的努力,而更為直接的是基于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圍孕育出創(chuàng)作的靈感。
古城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統(tǒng)領八百里秦川。土沃物豐,地杰人靈,中國歷史上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千年之久。秦漢的輝煌,隋唐的鼎盛。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歷史曾鐫刻了無數(shù)的神奇,馬迪——生長在這片古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人,“秦風古韻”已深深地融入其血液之中。在其創(chuàng)作的數(shù)十首作品中,大多數(shù)都體現(xiàn)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此基礎上,又不時挖掘新的音樂元素,探究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理念。其作品大致有以下幾點特征:
第一,其創(chuàng)作深深扎根于民歌、戲曲音樂和傳統(tǒng)音樂。談及這一點,還要從陜西的地域、人文、語言和民歌說起。陜西包括陜北、關中、陜南,唐代后氣候惡變、生態(tài)衰變、土地貧瘠、旱災綿延,方志云“人性躁動、風氣果決、尚醇厚、好儉約?!边\用的語言是西北中原官話的關中方言和陜北晉語,受其地域、人文、語言的影響,造就了陜西人豪爽、剛毅的性情,隨之產(chǎn)生了蒼勁的民歌。陜西的民歌體裁主要有山歌、小調、舞歌、號子等組成,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豪放的“信天游”,除此之外還有秦腔、二人臺、秧歌等。此外,由于是多朝古都的緣故,多種類型的古樂,尤其是唐樂流傳至今,豐富了陜西的音樂類型。從音樂本身來看,其調式徵、商、羽調式,多向下屬宮音系統(tǒng)轉調,多四、五度連續(xù)回返跳進,其色調較為單純,常見的樂匯音組有512、562、623、5612,除此之外,還有帶有地方色彩特色音階,如 7聲音階(燕樂),偏音降7和4,同時也包括戲曲中的苦音、哭腔等,這些音素整合起來,形成了“秦風古韻”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音樂風格。馬迪正是運用著這一特有的音樂風格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曲風。《趕牲靈》、《秦川抒懷》、《塞上風情》、《晨曦》、《紡線線》、《跑旱船》等曲目都是根據(jù)當?shù)氐拿窀韬臀韪韪木帯⑻釤挾?;《秦腔曲牌》是根?jù)秦腔牌子曲移植而成;《山居秋暝》、《登幽州臺歌》、《夜雨寄北》等曲目則是運用唐詩的意韻和古樂的神韻結合而成,欣賞之時,頓時使人身臨其境,感受到黃土地的豪情激越和凄美,體味到古樂悠遠深邃的意境。
其二,在立足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勇于推陳出新。繼《秦川抒懷》、《塞上風情》等一系列作品被世人肯定后,馬迪試圖將音樂的風格從秦川風情中轉移到其它領域,2001年,他結合了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钡脑娨猓ㄟ^對古絲綢之路上商隊行程的描寫,加之異域的音調,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異域風情。此曲一經(jīng)問世,受到了眾多演奏家和笛友們的高度評價,可謂是為新世紀的笛曲創(chuàng)作增添了一抹亮色。此后,這股創(chuàng)作的新思潮一發(fā)不可收,在2003年又相繼運用了閩南的音樂素材,譜寫了《望鄉(xiāng)》;根據(jù)杜甫的唐詩《春夜喜雨》的意境創(chuàng)作了同名排簫曲《春夜喜雨》;2005年又根據(jù)山西民歌改編了《看秧歌》……或許是跨入新世紀給馬迪帶來了新的創(chuàng)作思緒,這些樂曲不單單是純粹地借景抒懷,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充分地反應了作者對“美”的深刻理解。
第三,其作品形式豐富多樣,主旋律和伴奏構成一種有機的整體。在其作品中有笛子獨奏曲、笛子與樂隊作品、笛子二重奏、排簫曲等類型,選用的笛子主要以適合“吹情”的F、E調中音笛和以善于表達“意韻”的低音大笛為主,特別是運用了無膜低音笛,產(chǎn)生出一種特有的質感,較完美地表達了樂曲深層次的內涵。其作品強調主旋律的連貫性和耐聽性,幾乎每首樂曲的旋律都會使人久久回味,在創(chuàng)作時,他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先大致寫下旋律,之后反復吟唱,以求旋律的精致完美,《秦川抒懷》就是在反復念唱陜北民歌《繡荷包》中,稍許變換音階的行進,運用碗碗腔的戲曲韻味,加上民歌旋律笛子化的手法而誕生的。此外,他的作品不光只是主旋律美,它的配器與主旋律相得益彰。配器中不僅采用了傳統(tǒng)的音型節(jié)奏,更多地加入了地方音樂的色彩,運用了“我繁你簡、你簡我繁”的手法,同時配有復調的穿插,層層推進,使整部作品層次鮮明、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意味深長。
這些優(yōu)秀的樂曲和配器幾乎都出自于馬迪一人之手。這對于一位專業(yè)的作曲家來說可能不是件難事,但對于馬迪來說那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才氣。細細想來,真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生活在文化深厚、人文氣息濃郁的古城,對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感悟加之后天的勤奮,促使美好悠遠的音符從其心中自然地流露,此時,我們早已拋開業(yè)余和專業(yè)的界定,因為,只有自己內心的心聲才是情真意切的。
二、馬迪的演奏風格
好曲子更需要好的演奏家將其演繹、推廣。馬迪作為當代中國優(yōu)秀的笛子演奏家,詮釋自己的作品更是當仁不讓??梢哉f,他的演奏是隨著作品的深入而逐步完善的。
從吹法上來看,他講究氣息貫通,聲音追求松、圓、透、亮,南北兼容,中西結合。馬迪認為“吹笛以氣為本,氣通百通?!痹谄溲葑嗟淖髌分校覀兛梢郧逦母惺艿剿乃沙?,無論演奏什么風格的曲子,音色都是那么的圓潤、干凈,聲音具有強有力的穿透力。他演奏時,氣流是非常的緩慢,氣是通過小腹的支撐,經(jīng)過暢通的腔體自然流出(意指口腔打開,其從腹腔哈出),這樣能使聲音更為集中,把跑氣量降到最低點,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便于氣息的控制;正是由于這種松弛的演奏狀態(tài),在其演奏過程中運用了“馬氏”特色的氣震音,他的氣震音有別于一般單純意義上的腹震音,他是根據(jù)音樂的發(fā)展和起伏,運用各種不同速率和氣息位置的氣震音來表達樂曲的內涵,時而用深厚的腹震音表現(xiàn)幽遠的詩意;時而用氣位較淺的氣震音來表現(xiàn)如泣如訴的凄美;時而又用兩者相結合的氣震音,虛實交替,表現(xiàn)出情景交融的風韻,這些不同幅度氣震音的運用正如人們的傾訴,訴說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那種自然的吹法,還借鑒了西洋長笛的演奏法,音色柔和婉約,高、中、低音的音色相對統(tǒng)一,這種吹法在演奏古韻意味的曲子中尤為明顯,體現(xiàn)出“氣韻生動、笛人合一”的超凡境界。
從演奏技法上來看,除了常用的笛子演奏技巧以外,馬迪還在笛子上運用了“揉音、交擊、剎氣、呼音、無膜金屬聲”等新演奏技法,拓寬了笛子的演奏技法。提起揉音,我們很快就會聯(lián)想到《秦川抒懷》中降7的演奏,它是通過食指和中指并攏,協(xié)調地向下壓揉,演奏降7音,產(chǎn)生出如同板胡壓弦的獨特效果,利用這一技法來模仿陜西音樂中的苦音,非常接近人聲,用于此曲中,好比是戲曲中的潤腔,為樂曲增添了無窮的韻律,可以說,這個技巧也幾乎成為了演奏陜西風格樂曲的常用“武器”?!敖粨簟弊钕仍诟呙骼蠋煹摹蛾儽焙谩分羞\用,它是通過相鄰兩個手指持續(xù)交替顫動,產(chǎn)生出特有的靈動、交錯之感,馬迪在《趕牲靈》中運用,模仿騾子的叫聲,惟妙惟肖;在《山居秋暝》中使用,以追求空靈的意境。提到《山居秋暝》,其中除了運用“交擊”的技法之外,還首創(chuàng)了“剎氣、呼音、無膜金屬聲”這三種特殊技巧?!皠x氣”源于尺八的技法,用強有力的氣一觸即發(fā),灌入吹孔,產(chǎn)生驚訝震懾之感;“呼音”是笛音和喉音的結合,即在演奏旋律的同時,喉嚨吟唱出不同的音調,具有和聲的效果;“無膜金屬聲”則是指利用無膜的低音大笛,通過對氣流、音色的控制,發(fā)出如同簫一般的金屬聲,本曲運用這些技巧,以求通過幽遠的笛聲,展示出古詩意的深邃意境。馬迪對演奏技巧的合理利用,增強的樂曲的風格性,同時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馬迪作品風格”特色。
談到“美”,每個演奏家都有各自的觀點,馬迪對“美”的理解可以用“虛實結合、剛柔相濟、層層深入、氣韻生情”這十六個字來概括。他認為,在一首曲子中,除了在強弱上要有變化之外,還需根據(jù)樂曲的意境,在音色上有起伏的對比,從美學角度上來講,如果整首樂曲都是一種音色的話,即使音色非常統(tǒng)一、完美,但從整體上分析,一成不變的美就不完美了。從馬迪的作品本身和演奏上來看,都是由幾個層次組成,在不同的段落中,他將氣韻、音色也分成幾個層次,纏綿柔美、柔中帶剛、意韻深遠、由淺入深地刻畫出樂曲所要表達的內涵,他的作品猶如曲線圖一般從低到高、由高到低的連綿起伏,他的演奏更是打破了原先認為“北方笛派”都是粗獷,大音量的片面思想,馬迪用他那沉穩(wěn)而不失豪放激越;粗獷而不失委婉細膩典雅之韻,用他那特有的審美思想和音樂語匯講述著秦俗民風和大唐神韻。
三、馬迪的竹笛教學與推廣
在演繹事業(yè)蒸蒸日上的同時,馬迪不忘將自己的心得體會整理著書,積極投身到專業(yè)竹笛教學和業(yè)余竹笛推廣工作中。
他現(xiàn)任教于西安文理學院和西安音樂學院,在教學過程中,他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為學生打下良好基本功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授課時從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在掌握樂曲的風格后盡量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此外,每個學生學習的曲目也不盡相同,在學完傳統(tǒng)的必學曲目之外,曲目由學生自行選擇,而后給予建議和指導,正因為馬迪的因材施教,涌現(xiàn)出一批高水平的優(yōu)秀演奏人才,學生中有繼承“馬迪風格”的;有擅長演奏演奏高難度西方樂曲的;也有南北兼容、取各家之長的……這些學生在全國以及省市級比賽中都獲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2009年11月21日,在西安音樂廳舉辦了馬迪師生音樂會,充分展示了其豐碩的教學成果。
在業(yè)余時間里,馬迪也沒有閑著,2007年4月,為了更好地促進陜西竹笛藝術的普及、教育和交流,他創(chuàng)立了“馬迪笛、簫、塤聯(lián)誼會”。他讓出自己在陜西省歌舞團里的住房,作為聯(lián)誼會的活動場所,定期舉辦笛友交流會和講座,解答笛友們的問題,并且親自為笛友們示范、講解;成立短短幾個月來,參加聯(lián)誼會的朋友愈來愈多,可以說這個聯(lián)誼會成為了笛友們樂園。應笛友們的強烈要求,2007年7月,又在西安舉辦了首屆“馬迪竹笛研習營”, 來自美國、黑龍江、廣州,湖南、山西、河南,江蘇、山東、內蒙、甘肅、河北等地區(qū)的30余名營員匯聚一堂,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馬老師逐一進行指導,營員們收獲頗豐。今后,馬迪表示要多舉辦此類的業(yè)余交流活動,并不時邀請專業(yè)的演奏家們共同參與,他非常愿意擔任“笛文化”的傳播大使,為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出謀劃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苯?jīng)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馬迪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他講究:“氣出丹田、小腹支撐、氣流緩出、口腔共鳴?!睆娬{演奏時要處于一種相對放松、自然的狀態(tài)。“氣是吹奏之本”貫穿其笛藝理論。中國歷來有“氣沉于底、聲貫于頂”之說,只有氣息沉住了,才能保持身體的自然放松,松弛、寬暢的腔體能使氣息順暢流通,發(fā)出松潤的聲音,通過口腔有序地調節(jié),達到高、中、低這三個音區(qū)音色的統(tǒng)一。在練習氣息時,可先模仿“狗喘氣”的感覺作肢體練習,做這個練習時下降喉頭,打開口腔(發(fā)“奧”聲的狀態(tài)),腰圍始終保持向外擴張,氣息一進一出,尋找氣息的位置感及腹部的擴張、彈性感,把氣息吸滿,橫膈膜向外支撐保持,口腔保持打開狀態(tài),咽喉暢通,靠腹部的支撐八氣息拉住而不出氣,不允許用喉部卡氣或用風門擋氣,在保持幾秒后,再往外徐徐呼氣,以此增強腹部肌肉對氣息的控制力。在基本找到感覺后,可以開始在笛子上試吹長音,之后可以結合小曲、民歌練習氣息的轉換,同時有計劃地通過練習曲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和舌頭的彈性,“氣、舌、指”是吹好笛子的三要素。在吹奏曲子方面,他強調不要一味地演奏一種風格的樂曲,應該多接觸各種風格的樂曲,較為全面地掌握音樂之外的知識,多吸收姊妹藝術中可以借鑒的因素,盡可能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演奏出屬于自己的音樂。音樂要的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馬迪將其教學理論系統(tǒng)地匯總整理,出版了《竹笛演奏入門》、《中國笛子基礎教程》、《簫基礎教程》等教材,這既是他教學智慧經(jīng)驗的結晶,又是學生及竹笛愛好者學習的好教本,它對竹笛教學以及推廣普及竹笛藝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結語】
《秦川抒懷》已流傳了近30年,馬迪卻是近幾年來才漸漸走入笛界同仁的視線,作為一位大器晚成、厚積薄發(fā)的笛壇才子,在笛曲創(chuàng)作、竹笛演奏、普及教育、竹笛理論上均體現(xiàn)出大家豐采。在本文即將發(fā)稿時,又傳來喜訊,馬迪先生的《塞上風情》獲得“2011年度陜西省首屆民族器樂新作品評選”一等獎(總分第一),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劉錫津稱贊道:“塞上風情是一首優(yōu)秀的作品,聽到樂曲中間部分,感動了我好幾次。用很小的一段信天游發(fā)展成如此令人震撼的器樂作品,很不簡單。笛子就那么幾個眼,很簡單的樂器,通過《塞上風情》你能感覺到笛子的表現(xiàn)力是如此的豐富,如此的感人。馬迪的演奏也是一流的?!?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喬建中教授感嘆道:“近年來笛子好的作品太少了,塞上風情我很喜歡,太感人了。笛子音色的多變,曲風的獨特,音樂的大氣磅礴,是近年來笛子作品中少見的。”期待馬迪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繼續(xù)發(fā)展探索,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佳作,能夠如笛子宗師陸春齡先生寄語那樣:“一馬當先,笛藝騰飛”!
作者簡介:
高純華(1981—),研究生學歷、西安音樂學院竹笛教師、中華笛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安徽江淮笛文化研究所藝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