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新課改環(huán)境下的作文教學要把學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積累習作材料,在生活體驗中得到情感升華。本人經(jīng)過教學實踐與反思,認為作文教學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精心組織作文教學,讓學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去感受生活,認識事物;必須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讓學生以其獨特的方式張揚個性,發(fā)展個性完美的人格。如此,才能讓學生不再為寫作文發(fā)愁;必須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讓學生以其獨特的語言主動描述和剖析生活與世界。
一 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精心組織作文教學,讓學生以其獨特的視角感受生活,認識事物
有人說:“如果能讓學生從厭惡作文到喜歡作文,我們的作文教學可以說完成一大半了?!边@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能促使學生萌發(fā)強烈的求知欲,從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自我追求,從而向著認定的目標前進。就作文教學而言,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會自覺地寫、刻苦地練,寫作能力就能主動得到發(fā)展,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所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chǎn)生出兒童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感悟?!币部梢赃@樣說:“興趣是成功的向?qū)?,有興趣的學習能消除緊張畏難情緒。”進行體驗與感悟的指導,正是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及心理特點,讓孩子一邊玩一邊學無拘無束地進行情境體驗,發(fā)展其具有個性化的語言,我在教授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習作時,就是根據(jù)孩子好動、好奇、好玩的個性,讓他們放下課本走出課堂,融入到生活環(huán)境中盡情歡樂,盡情觀察,盡情交流。如:一陣西風刮過,操場上落葉飛揚,課堂上的孩子們,心忽地飛到了那里,我及時引導說:“到操場上去,讓我們沐浴在落葉中盡情地感受秋天的美吧。”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像鳥兒們一樣飛向操場的各個角落,有的歡笑著,在操場上飛奔,像在追逐飛揚的彩蝶;有的蹲在地上,一邊觀察一片片形狀各異的落葉,一邊交談;有的抬起頭思索著,像在欣賞天空中每片落葉的舞姿;有的拿著幾片樹葉,尋找著,也許要為落葉對號入座……孩子們沉浸在秋色里,也已經(jīng)漸漸進入表達層次,我適時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見所想,就連平時不愛作文的孩子也表達的言之有物,方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趣,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二 必須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讓學生以獨特的方式,張揚個性,發(fā)展個性,完善人格
馬克思指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教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的作文教學,理應把思想教育滲透到作文訓練的全過程,實現(xiàn)作文與做人的和諧統(tǒng)一。作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怎么寫,還要教學生為誰寫,為什么寫,寫什么內(nèi)容以及用什么思想觀寫,如果我們脫離思想教育和兒童個性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而只教寫作方法和技巧是不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這要求作文教學時,把握呈現(xiàn)方法,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明確為誰寫,在寫的過程中,怎樣端出寫作動機,另一方面在幫助學生確定“寫什么”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點,同時在指導學生“怎么寫”的過程中促進思想交流。其實人的精神世界常常依賴于言語活動來展示。俗語說“文如其人”,孩子是最富有個性的,他們的精神世界千差萬別,對外部世界的感受也就自然不同,教師要以時代要求和創(chuàng)新觀念,用“四有”人才的育人標準引導好學生的感受,做到張揚個性,發(fā)展個性,完善人格,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把育人作為重要任務。
如,一學生寫了一篇名為《一件有趣的事》,其中有這樣片斷:“夏天,下過一場暴雨的夜晚,我和哥哥每人拿上一把電筒,走進一片漆黑的田野,踩上平軟的田埂去捉青蛙。雨后的田野,蛙聲成片,這些小家伙可真笨啦。這時,只要你用手電筒照它,它就一動不動地蹲坐在田埂上,只要走上前,彎下腰,伸出手,張開掌,巴掌朝下,往它身上一拍。嗨!一只大青蛙就到手啦,那可是相當美味的食物??!”這段片段文句通順,寫得也很真實,很有孩子情趣,表達的思想?yún)s不夠積極向上。我沒有直接批評他,只把這篇文章貼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評分。孩子們思想活躍,各抒己見,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終于達成了共識,這種效果比教師“一言堂”的效果好得多。如描寫“落葉飛揚片段”時,我引導孩子在自己觀察想象的基礎(chǔ)上,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秋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喜愛。孩子們個個語言豐富,富有個性。有的說:“滿天的落葉像成群結(jié)隊回家的孩子,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有的說:“粉紅色的葉兒,菊黃色的葉兒,紅褐色的葉兒,暗紅色的葉兒,一片一片,從天而降,好似一封封飽含親情的家書,在催小燕子早日回家”;還有的說:“那半空中飄落的落葉,就像從遙遠的星球飛臨地球的友好使者”……這時我充分利用“落葉飛揚”的景色,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把情感體驗和語言表達有機結(jié)合,張揚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其個性,完善其人格;同時又讓孩子用自己豐富多彩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激發(fā)人性中積極向上的情感,完成育人的目的。
三 必須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讓學生以其獨特的語言主動描述剖析生活與世界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有著明顯的缺陷:追求形式,束縛思想,反復仿寫,壓抑興趣,缺乏創(chuàng)新,活動限制過多。孩子發(fā)揮不夠,老師指揮過分,引導過頭,要求太多,面面俱到,孩子無所適從,無法有自己的獨特思維,不能產(chǎn)生個性化的語言,而總想怎樣完成教師的任務。體驗與感悟式作文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滿足了孩子的好奇、求異心理,又善于變換角度,開拓思想,讓孩子興趣盎然,樂于接受,真正投入生活體驗情境,自由自主地從觀察到表達。如:指導周記,我沒有指定觀察目標,觀察方法,觀察順序,觀察重點,僅僅告訴孩子們,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寫,用自己的語言,具體表達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在這樣完成周記的過程中,孩子盡情去玩,盡興去找。有的悄悄一個人來到小河邊,感受小河的迷人景象,想象河水夏之清涼與秋之晶亮;有的三五成群爬上茶園,觀察茶工的工作,展望家鄉(xiāng)的未來和自己的明天;有的呼朋引伴,游覽毛主席舊居,描憶舊居的擺設和偉人的足跡;有的邀上親友,登上漂流的竹排,欣賞珠砂河畔的秀山麗水和動聽的客家山歌……我沒有想到,井岡山下的小鎮(zhèn)黃坳,在孩子們的眼里竟是如此迷人。由此可見,外界環(huán)境的體驗撞擊了孩子的創(chuàng)作涌動的心靈,產(chǎn)生了表達需要,用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極具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也達到了發(fā)展語言能力的目的。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