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劉蘭芝與焦仲卿悲劇結局的探討:他們的死應該由誰負主要責任?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劉蘭芝、焦仲卿之死,固然有來自外來的壓力,也有其內在原因:焦母、劉兄用家長制來威壓他們;劉蘭芝、焦仲卿自身的思想亦不能擺脫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但最終以死抗爭的實質是一種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違背這一要求的封建禮教之間存在一種不自覺而且沒有出路的沖突?!犊兹笘|南飛》的思想價值在于: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黑暗。同時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知人論世,準確挖掘作品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悲劇結局 人性要求 封建禮教 叛逆精神 知人論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0-0089-02
在指導學生賞析《孔雀東南飛》這篇經典之作時,當讀到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焦仲卿亦“自掛東南枝”時,很多學生為之嘆惋,我靈機一動,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劉蘭芝、焦仲卿的悲劇結局令我們扼腕嘆息,那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他們的死應該由誰負責任?”
一個學生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焦母,她是一個惡婆婆,蠻不講理,自私自利,(學生笑)為了自己的好惡,不顧兒子的幸福,棒打鴛鴦,活生生地拆散了一對恩愛夫妻?!?/p>
“我覺得劉兄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劉蘭芝回家后,不是他強迫其改嫁,劉蘭芝和焦仲卿就不會雙雙殉情,可能還有機會在一起呢?”另一名學生立刻補充道。
“還有其他意見嗎?”我繼續(xù)追問。
過了一會兒,一個學生舉起手:“我覺得,對于兩人的悲劇結局,焦仲卿應該負主要責任。作為當事人,他一直表現(xiàn)得唯唯諾諾,一點兒也不像個男人,(學生笑)導致自己的妻子被逼改嫁,萬般無奈之下投水自盡,他這才一咬牙,一跺腳,‘自掛東南枝’了?!边@個學生情緒頗激動“我看他也沒臉活了?!保▽W生又笑)
“看來,同學們非常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結局,所以在探詢誰應該負主要責任時,言語之中都充滿了強烈的指責情感。為了使我們的課堂不致變成批判會,我們轉換了話題:你們覺得,劉蘭芝和焦仲卿死得值嗎?”我因勢利導。
“當然值得?!币粋€學生斬釘截鐵地回答:“為了真摯的愛情,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留給世人的是感佩與震動,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向破壞他們婚姻的人抗爭,最后‘兩家求合葬’不正昭示著這種抗爭的勝利嗎?”
“我不同意他的觀點。”一個性格比較內向,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學生突然站起來,急切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他們以死抗爭固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不死豈不更好?”
“你的意思是,劉蘭芝暫時嫁給太守家少爺,再伺機與焦仲卿相會,來一段痛苦的三角戀?”剛才發(fā)言的同學反駁道。(學生們忍不住又笑起來)課堂氣氛漸趨熱烈。
“不是,我不是這個意思……”這位同學有點兒不好意思:“我想,他們不一定要死啊,可能還有其他辦法呢?”
“什么辦法?”我追問。
“私奔唄?!辈恢l冒出了這樣一句。
“對呀,對呀。”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焦仲卿可以帶劉蘭芝遠走他鄉(xiāng),找一個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隱居起來?!薄罢乙粋€非常美麗的地方生活。”“對,像桃花島一樣的地方,男耕女織,逍遙自在?!?/p>
此時,我有些忍俊不禁:“同學們以你們善良的心意與浪漫的想象為劉蘭芝、焦仲卿勾畫了一幅美麗溫馨的生活畫面,但我們是不是還應該冷靜下來,分析一下你們的計劃是否可行?劉蘭芝和焦仲卿會不會選擇攜手浪跡天涯這條路?”
學生們安靜下來,若有所思。
過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站起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焦仲卿不可能帶劉蘭芝走,因為從前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懦弱的人,他沒有這個勇氣。再說,就算兩個人私奔了,以后的生活怎么辦?焦仲卿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怎么養(yǎng)活劉蘭芝?”
“可不是嘛,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怎么能想象他為愛情帶著林妹妹私奔呢?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另一個學生附和道。
看學生們興趣盎然,我順勢問:“那劉蘭芝呢?由前文中我們了解到,她是一個倔強、外柔內剛的女子,她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立即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劉蘭芝也不可能這樣選擇,盡管在她身上有著一定的反抗精神,但就她的性格而言,是一個典型的溫良賢淑的舊式女子,即使婆婆對她百般挑剔,她也總是守之以禮,恪守三從四德。包括被婆婆逼迫離開時,也是禮數(shù)周全,可見在她的思想中,受封建禮教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是很深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她怎么能選擇私奔呢?”
“這位同學的分析就深入了一步,把握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蔽铱隙怂南敕?,之后又進一步問:“劉蘭芝如此,那么焦仲卿會不會選擇與愛人私奔這條路,僅僅是因為他懦弱的性格嗎?”
“不是,關鍵也在于焦仲卿思想深處那種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tǒng)觀念,比如對母親要孝順,就要絕對服從,所以在家長制的威壓下,他只能順從,不敢越雷池半步。我認為焦仲卿性格上的軟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由封建教條與規(guī)范造成的?!边@個同學的回答又有所深入。
這時,我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由以上討論,我們可以說,劉蘭芝、焦仲卿之死,固然有來自外來的壓力,也有其內在原因:《禮記#8226;本命》中有:‘婦有七出: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鼓蛤屩饎⑻m芝用的是第一條?!抖Y記》中還規(guī)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家后,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但我們還應該客觀地說,不管焦母也好,劉兄也好,他們并非有意要將自己的親人逼上絕路,這點在最后兩家求合葬的舉動可以看出來。他們以為,堅守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而面對這一切時,劉蘭芝、焦仲卿反復辯解的則是自己沒有違反封建規(guī)范,可見他們自身的思想亦不能擺脫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也正因如此,當他們的愛情理想與封建教條發(fā)生沖突時,他們面臨的選擇只有兩種可能:或者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蘭芝、焦仲卿最終以死抗爭的實質是一種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違背這一要求的封建禮教之間的一種不自覺而且沒有出路的沖突,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他們以死殉情的實際意義,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劉蘭芝、焦仲卿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而《孔雀東南飛》的思想價值就在于: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同時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而結尾又寫劉蘭芝、焦仲卿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交,鴛鴦在其中雙雙日夕和鳴,寄托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強烈向往,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輝。”對于作品的解讀,要回歸到人物生存的生活背景中去感悟體會,知人論世,方能準確挖掘作品的深刻內涵。
最后,我要求學生大聲朗讀最后一段,細細品味,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蘊。學生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中,仿佛已身在情境之中……。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