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重要論述,為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職業(yè)技術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須緊密聯(lián)系職業(yè)學校實際,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手段,切實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 更新育人觀念,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1.更新觀念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過去阻礙德育創(chuàng)新的因素往往是因為陳腐的觀念,德育中存在的種種思想觀念上的誤區(qū)如果不能更新,德育工作就不可能正常進行。因此,更新育人觀念尤為重要。
第一,更新“重智輕德”的觀念。要走出惟文化課的教學誤區(qū),改變只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忽視品德因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做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會做真人?!笨梢姡覀冊诮虒W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對學生品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應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二,更新“重管輕導”觀念。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年齡、心理、專業(yè)特點,加強引導,注重激勵。
第三,更新“重道輕自我教育”的觀念。作為教育者,理當激發(fā)受教育者“感受、理解、內化、行動”,才能真正實現(xiàn)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四,更新存在于德育實效上的觀念誤區(qū),只求管住,不求管好。所謂“管住”,就是聽話、順從、循規(guī)蹈矩、遵守紀律,即教育的眼前效果。所謂“管好”,就是學會做人、學會求真、追求善美、張揚個性,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
2.關注學生
學生是德育的對象,也是德育的主體,而不是接受德育灌輸?shù)娜萜?。學校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夠提高主體意識,通過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yǎng)達到自我發(fā)展的目的。因此,在職業(yè)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建立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教育模式。把人的道德生活和道德發(fā)展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自覺反對偽人道德,真正把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從人出發(fā),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人,提高人的地位,尊重人的權利,發(fā)展人的潛能,切實確立起人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使育人工作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成為富有人情味的教育,使學生真正領略到道德的內涵、生活的本質、做人的根本,觸及心靈,認同內化。關注每個學生的內心需求、個性特征和成長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指導,調動他們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注重發(fā)展
要引導廣大學生把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與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結合起來,真正成為合格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人們常說:“學生的身體不好是廢品,智力發(fā)展不好是次品,而德育不好是則是危險品?!边@就形象地表明德育在整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說明學生必須全面發(fā)展。
4.培養(yǎng)意識
要引導廣大學生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和處理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堅持當前與長遠、現(xiàn)實與理想相統(tǒng)一,防止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和只求實利,忽視理想的傾向。
二 培育良好的師風,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
1.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
“言行可??煞墩?,人師也?!薄吧浦驹诮蹋讨驹趲?。”因此,一個學校德育好與否,關鍵在師德。教師既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積極傳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體力行者,教師既要以言傳道,更要以行垂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道德情操、處世方式、行為準則、治學態(tài)度等,都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與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直接相關,教師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門隱性課程。民族精神、人文特質、科學理性、開放胸襟、務實作風應成為教師必備的品德,這樣才能保證教師以優(yōu)良的品德塑造學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學生,以優(yōu)秀的業(yè)務影響學生。
2.學校應加強教育,促進良好師德、師風的形成
通過宣傳、教育、培訓等途徑,使每一位教師明確師德教育的基本內容:獻身教育,甘為人梯;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盡職盡責,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精通業(yè)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謙虛謹慎,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改革;依法治教,廉潔自律。
應本著正面教育、激勵教育、法規(guī)教育、針對性教育、結合性教育等原則,以激勵教師的道德動機,加強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和自我陶冶情操,使教師的道德建設產生內驅力,并保證師德建設的健康發(fā)展。
3.教師應加強個人品德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四德建設”,即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廣大教師應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所提出的要求,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chuàng)新、奮發(fā)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成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有效的工作贏得廣大學生和全社會的尊重。
三 構建“育人為本”目標,打造和諧校園新模式
校園文化豐富多彩,是理想的德育陣地,和諧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職責。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注意幾個方面。
1.體現(xiàn)時代性
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在當前就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七大精神武裝頭腦,以牢固和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以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重點,以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切實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努力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
2.體現(xiàn)主體性
要根據(jù)學校職業(yè)教育的特點,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寓教育與文化活動之中。善于把提高學生文化底蘊和綜合素質的“知識型”文化活動、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能和身體素質的“競技型”文化活動、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藝術型”文化活動有機結合,使之成為提高學生素質,豐富學生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
3.突出人文性
利用校園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學校應把校風、校園精神、校史、校訓、校歌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的靈魂。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廣泛攝取各種文化知識,讓校園文化成為培養(yǎng)學生價值觀的載體。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