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腦力活動。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只懂得傳授知識,不懂得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不符合教學之道。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大意是讀書而不進行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圣人之言深刻地揭示了思維與學習的辯證關系。思維的最高境界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前提重在發(fā)散思維。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加強了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效率和整體素質。發(fā)散思維,即求異思維,包括橫向思維、逆向思維及多向思維,它要求放開思路,對已知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并科學加工,從而收到“一個信息輸入,多個信息產(chǎn)生”的功效。它的特色,表現(xiàn)在思維活動的多向性;它的功能表現(xiàn)為可以開啟心智,架設起由已知、經(jīng)可知、達未知的橋梁,創(chuàng)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它的操作,要求從一點出發(fā),向四周發(fā)射,從而編織起信息網(wǎng)絡,達到思維的預設目標。那么,如何在語文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呢?
一 引導學生“想”
語文科的內容決定學生必須會“想”,一個不會想的學生在語文課上無異于摸象的盲人,只能記住一些知識的零碎片段,卻欣賞不到文學殿堂里的異彩華章。語文科原本是一個多維的立體世界,而非一個簡簡單單的平面。我們所接觸的每一篇課文,也許只是這空間中的一個“點”,由“點”可以引申出無限的內容?!包c”只是學生領略這個空間的一座橋梁,而空間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學生真正需要掌握和尋求的內容。也有一些學生產(chǎn)生疑惑,他們認為自己每一堂課都在動腦思考,都在認認真真地“想”,怎么能說沒用到發(fā)散思維呢?然而,這里所說的“想”并非指學生針對課本某一方面的內容所產(chǎn)生的一點理解,而是指從原問題出發(fā),通過聯(lián)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寬學生的思路。這是多角度思考問題,即發(fā)散思維。一旦將多種“想”法融入到語文科的學習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問題弄懂。
在日常學習中,很多學生喜歡做大量的題,但由于思維定勢,往往在思考問題時只從一個角度著眼,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在不自覺中促使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和記憶來解決問題,結果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失誤,因此我們主張思維不定勢。古人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贝竽X也是如此,如果總不思考問題,必然會反應遲鈍,相反若經(jīng)常思考問題,便會變得敏捷靈活。
二 鼓勵學生“問”
在初步運用了多種“想”法之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縱深發(fā)展。對于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的高中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將這些能量釋放出來,對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時候當他們弄懂了書本或習題上面的知識后,便開始關注一些相關的知識。例如不只了解一個作家的一篇作品,還想知道他的其他作品,以及這個作家的風格;做完了一道題,不再滿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還要知道其他的答案錯在哪里,如何改正。這些“想”法在頭腦中時時閃現(xiàn),經(jīng)過提煉,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時候,引導、鼓勵學生“問”便成了關鍵。一旦他們將這些問題訴諸于語言或筆端,那么第一階段(即“想”階段)的發(fā)散思維便出了成效?!皢枴币环矫嬗兄趲椭鷮W生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質疑精神。一般來說,高中的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的原因,不像小學生和中學生那樣愛問問題,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心中沒問題。相反,由于所學科目日漸增多以及內容的逐漸加深,他們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有可能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學習。因此,當一個學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時,最好的措施就是將之發(fā)揚光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揚民主,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賦予他們“說話”的權利,鼓勵他們“發(fā)問”。英國諺語說:提不出疑問,就求不到學問。一個不善于發(fā)問的學生可能談不上是一個會學的學生,至少他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地尋求知識。
三 啟發(fā)學生“答”
在課堂上,老師必然要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另外學生通過上述“問”的過程,還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最終要靠學生和老師來解答。對于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解答一部分,不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解答。在日積月累中,學生慢慢地形成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將進一步運用發(fā)散思維。
四 啟發(fā)學生“寫”
“寫”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學生最大限度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時機,教師如能善加引導,將為學生彰顯個性、發(fā)展思維提供機會。如小學語文第六冊《積累#8226;運用五#8226;看圖作文“變廢為寶”》一節(jié),第一幅圖上畫著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正伸手向另一位面容和藹的女性說著什么,第三幅圖上畫著三個小朋友在做手工,那位女性則坐在旁邊面帶微笑。第二幅圖上的內容則讓孩子自由想象,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教師讓學生認真觀察圖后,引導學生明確圖中人物所處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接著讓學生推測四個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可以談論的話題是什么?第二幅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等內容展開想象,并讓學生在交流中豐富其想象力,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小男孩從媽媽手中要過一些廢棄的瓶瓶罐罐,通過幾個小朋友的努力變成寶貝;有的說小男孩從阿姨手中接過廢棄物,跑到科學宮去進行了探究學習,后來和自己的好朋友制成了一些科技小產(chǎn)品;還有的同學說他們在為希望工程的小朋友制作一些生活日用品等。學生集思廣益,發(fā)言積極,氣氛活躍,最后寫出的作文也耳目一新,生動鮮活。所以教師應抓住作文這一重難點,拓寬學生思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切不可強求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
眾所周知,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學生的知識增長趨勢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放棄過去那種“填鴨式”教學,在教學中,處處為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思維的機會,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