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泰戈爾也說過:“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善!”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辫b于此,筆者在課前5分鐘充分開拓、整合、運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資源,并精選《古詩文誦讀》中的精華,優(yōu)化時間安排,讓學生進行古典詩詞的吟誦,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用眾多古人思想洗濯學生的心靈,不僅使學生心靈得到熏陶,而且享受著對藝術的審美愉悅感。
一 探究詩詞,感悟詩詞藝術之美
1.要求學生在課前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查找資料,從語言、背景、典故等方面深入感知詩詞
大至時代背景,小到詩詞具體的寫作背景。了解對鑒賞詩詞十分重要。如要求學生預習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現(xiàn)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xiàn)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了解了詩人寫作時的具體背景,對理解杜甫憂國,傷時,念家,悲己,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就更深刻了。
典故是詩人委婉表達感情的方式,了解典故,對理解詩詞內容是大有裨益的。如王績《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薄坝我馈被貌懿佟抖谈栊小分小霸旅餍窍?,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采薇”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理解了典故,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孤獨抑郁的心情就躍然紙上了。
2.引導學生在課前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質疑詩詞
如要求學生背誦蘇軾的《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之前,教師提出質疑詞句“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詞人為何看花還似非花呢?學生在課前查找資料,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琢磨,深有所悟。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說它“非花”,它卻名為“楊花”,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點春天,送走春色;說它“似花”,它色淡無香,形態(tài)細小,隱身枝頭,從不為人注目愛憐。一語道出了楊花的性質和際遇,妙不可言,真乃神來之筆。
3.感悟“象外之境”,整理成文,品味詩詞創(chuàng)作意境之美
詩歌作為最純粹的語言藝術形式,要用形象去反映生活,抒寫情懷,那就必須選擇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提煉、概括,塑造形象,開拓意境,從而使所反映的生活更生動、更典型。如學生在感悟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在哀傷愁惻的氣氛中,楊花、子規(guī)、明月、詩人和我們自己,對友人遠謫的關切與同情,勸勉和寬慰的感情已融為一體了。
二 吟誦詩詞,步入“詩意的棲居”之境
1.創(chuàng)設情景,展示自我
音樂是詩歌傳播的翅膀,而詩歌是音樂的文化載體。學生在課前5分鐘到講臺前吟誦詩歌時,我選擇與詩歌意境相和諧的樂曲,如在吟誦李商隱的《無題》時,配以《相思風雨中》的樂曲,學生朗誦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伴以用陶塤吹奏的《寒江殘雪》的樂曲,學生朗誦的情真意切,如臨其境,如感其情。一段展示,像永不褪色的夢,給學生帶來永恒的記憶。
2.集體吟誦,點燃激情
例如,李白的《行路難》、杜甫的《望岳》、王安石的《登飛來峰》等,課前布置學生了解、感悟,其中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薄ⅰ安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等,要求理解它們蘊含的人生哲理。在透徹鑒賞的基礎上,學生集體吟誦,激情由心而生,振奮人心,鼓舞志氣。
3.歸類誦讀,體會意象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比纭霸铝痢痹谥袊诺湓娫~中的魅力是不朽的,她已成為古代詩詞意境表達的重要載體。人們對月亮的情感指向、思想意蘊、審美境界、象征意義及生命內涵的思考是綿延千古、從未停息的。課前指導學生搜集有關涉月詩的句子,然后老師進行精選,如陶潛《歸田園居》、王維《竹里館》、李白《月下獨酌》、劉方平《月夜》、蘇軾《水調歌頭》等。
三 聯(lián)想運用,拓“思維創(chuàng)造之路”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睂W生在恪守課堂前5分鐘進行古典詩詞吟誦的基礎上,將心靈融入情景后便可以創(chuàng)作簡易的小詩。如在教師教完孫犁的《蘆花蕩》之后,讓學生賦詩一首以舒感慨。學生當場作詩,一生題為《贈老英雄》,詩曰:“蘆花蕩漾水悠長,荷花淀里設伏樁。戲鬼殺敵膽藝大,英雄美名永流長。”詩寫的雖簡單,但景、事、情融為一體,和諧押韻,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熱情。
總之,語文課前幾分鐘的利用形式靈活多樣,吟誦詩詞的方式能讓學生體會到詩詞深邃的內涵,品味著詩詞散發(fā)的清新而悠長的馨香;讓學生在吟誦中心靈寧靜、展示風采、體驗人生、發(fā)展生命。同時也會使語文課堂走向高效、和諧、溫馨。
參考文獻
[1]周先慎.漫談古典詩歌的鑒賞[J].中學語文教學,1996(5):29
[2]王金鐘.誦讀的境界[J].中學語文教學,2009(8):37
[3]房萌.談詩歌誦讀的四種境界[J].商情#8226;科學教育家,2009(2):83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