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高中地理科際聯(lián)系,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和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必須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識能力的結構水平,在綜合化的思想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科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完善,有利于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并與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相適應,最終在教學過程中有序實施并確實取得最佳效益。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 科際聯(lián)系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7-0088-02
高中地理是中學學科教學體系中一門特殊學科,它知識內容復雜、綜合性強,與其他學科間存在著廣泛的聯(lián)系。這種密切的科際聯(lián)系要求地理教師能夠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釋地理現(xiàn)象說明地理原理,為全面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一 加強地理科際聯(lián)系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兼容、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并重等明顯特點,其綜合性強、聯(lián)系廣,在高中地理知識系統(tǒng)的學習過程中,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和理論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同時也為相關學科知識創(chuàng)造了橫向遷移和實踐應用的難得機會。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指出的“地理教材的廣泛性和多方面性,從建立地理與其他學科的接觸和聯(lián)系的意義上說是非常有利的條件?!边@樣就可形成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在教與學兩方面相互溝通、相互促進的正相關效應。從國外的教學實踐來看,很多國家十分重視學科間的聯(lián)系。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實施以“3+X”模式為代表的高考考試制度的改革,綜合科目的考試強調學科之間有機的聯(lián)系,這對中學地理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我們廣泛涉獵相關學科的知識,并用之于地理教學,服務于地理教學。同時,就學生而言,他們面對日益開放、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已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往往超出課本的范圍、學科的范圍,一個知識結構單一對相關學科知識不甚了解的教師是很難做出圓滿的答復的。
二 加強科際聯(lián)系的意義
加強高中地理科際聯(lián)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對教師而言
可以開闊教學思路,挖掘教學潛力,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游刃有余,從容對待學生的發(fā)問。當然,加強地理科際聯(lián)系,并不是要求每個地理教師去掌握中學各門學科內容,而是指要注意學習與地理教學有聯(lián)系的相關知識。
2.對學生而言
可以形成各學科間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和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調動其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如一些好的詩詞,《敕勒歌》對內蒙古草原景觀的描寫、《朝發(fā)白帝城》對長江三峽雄姿的描寫,恰當?shù)囊迷诘乩斫虒W中,會大大增強地理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3.對教材而言
可以取長補短,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為引人入勝。與此同時,也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
三 加強科際聯(lián)系的原則
1.學科間溝通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認真分析本學科的大綱和教材,準確把握學科知識要點和目標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過有目的、有側重地閱讀分析相關學科教材,通過和相關學科教師對相關知識及教法的探討,來確定本學科與相關學科的相聯(lián)系、相重復、相交叉、相銜接之處,來確定各學科間的分工協(xié)作。
2.課內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相關學科,必須分清主輔關系,保持本學科特色,做到適時、適量、適度。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有機滲透。
第一,通過知識遷移,用相關學科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為相關學科知識的應用創(chuàng)造條件。(1)引入數(shù)理概念,巧釋地理疑問,巧解地理計算難題。如用立體幾何中的“球面上兩點間的距離是過該兩點的大圓上的劣弧的長”來解釋航空航海最短路線的一般選擇;引入平面幾何知識分析日照圖中晨昏線、太陽光線、經(jīng)緯線間的角度關系,分析太陽高度角和緯度的關系等問題;引入軸對稱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引入比熱的概念解釋海陸差異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等。(2)加強古典詩歌欣賞,描繪地理現(xiàn)象的規(guī)律特征。如詩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等就能很好說明“準靜止鋒”“快行冷鋒”“暖鋒”和“慢行冷鋒”的特點;(3)緊密聯(lián)系語文,營建地理大課堂,幫助理解地理知識。如語文課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識天氣》等與課堂上所學地理知識密切相關的課文,課前或課后安排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解釋分析,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所學地理知識。(4)聯(lián)系政史知識,了解歷史背景,開闊學生視野。我國明朝的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除當時具有的先進航海技術和帆船外,還借助于季風(東北季風、西南季風)和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如對洋流運動的掌握,可以聯(lián)系歷史上血腥的“三角奴隸貿易”,歐洲的奴隸販子利用洋流大肆在歐洲、非洲、美洲之間運輸販賣黑人。
第二,通過方法移植,用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直觀地表現(xiàn)或分析地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如用平面坐標曲線表示太陽直射點的周年移動規(guī)律;將物理電磁學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則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斷以南、北極點為中心的日照圖中地球自轉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斷氣旋、反氣旋圖中氣流水平流動方向與氣流垂直流動方向上的關系特點等。
第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相關學科問題。如在講授地球公轉軌道特點時,利用所學知識解釋語文課文《兩小兒辨日》中“太陽到底是早晨還是中午離人近?”的問題。這樣,既幫助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轉的有關知識,又激發(fā)和促進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