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應該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成績考核評價是一種有效的實施手段。
一、以往成績考核評價存在的弊端
1.忽視個體差異
由于學生的運動能力受身高、體重和體能的遺傳性影響,有的學生不需要怎么學習和練習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成績,而有的學生無論怎么學習和練習都無法達到較好的成績。這在某種程度上使體育考試失去意義,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折,甚至表現出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2.只評價最終成績
只注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體育教育的過程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另外,只重視達標和技能評價,忽略了思想品德,個性品質等方面的評價。而且,以往的成績考核評價由老師一人說了算,由于學生很多,教師不可能一一做出準確的評價,從而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了影響。
總之,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評價,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評價的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激發(fā)學習熱情,實現教學管理的功能。
二、新課標對成績考核評價進行的重大改革
1.評定的內容
(1)體能——與不同學習水平相關的體能項目。
(2)知識與技能——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科學鍛煉的方法,體育技戰(zhàn)術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的能力,有關健康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與不同學習水平相關的運動技能水平及運用情況。
(3)學習態(tài)度——學生對待學習與練習的態(tài)度,以及在學習和鍛煉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
(4)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情緒、自信心和意志力的表現,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交往與合作精神。
2.教學評價的功能
新的大綱在教學評價的功能方面有較大的改變。它強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重視學生的進步幅度,改變過去只重視技術考評的傳統(tǒng)辦法。這種改變,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對那些技術水平一般,但學習態(tài)度又很刻苦的學生是一種激勵。它淡化了評價的鑒別、篩選和選拔功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同時它淡化了競技技術體系,側重于學生學習動機、進取精神的培養(yǎng),把教學內容和完成教學內容的要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教學內容只提出最低的技術要求,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提高成績。
3.強調評價與教學過程較為相關的態(tài)度、行為等
在新課標中除了對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進行考核評價外,還把學生平時的學習與練習態(tài)度,以及在學習和鍛煉活動中的行為表現也納入到考核評價之中。這就使一些身體素質較差,但學習態(tài)度好的學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那些先天條件好,但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學生認識到:先天的條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從而使他們端正學習的態(tài)度。
4.強調評價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過去對于體育與健康知識老師只看試卷的成績,并不關心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學生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掌握,以至于對于一些常見的意外事故束手無策,學了十幾年的體育仍然不會看體育比賽。相反,新課標更強調的是理解、運用和實際操作,更注重學生能力和體育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5.強調評價對運動技術的運用和參與運動的程度
新課標不是注重運動技術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學生對于運動技術的運用和參與運動的程度。
6.強調評價最終成績、學習過程和進步幅度三個方面
過去學校體育教學的評價基本上是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終結評價”。此種評價方法,讓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得到一個總的信息反饋,并為下一階段教學的起點和目標提供依據,但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努力程度、進步情況,學生的態(tài)度、表現、知識等內容方面的情況卻無法體現。只有將終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結合起來,對學生的評價才能做到客觀公正,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7.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三者的結合
學生是教學目標的實踐者,只有學生親身體驗,才有正確的評價,特別是那些無法用定量表現的內容(情感、意志、態(tài)度、興趣等,都是外在不易顯露的心理傾向),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獲得真實的材料。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成立評價小組,對每位學生的成績都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最后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體育老師的評價結合起來,對學生做出最終的評價。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
新課程標準評價的理念是改革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方法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是“我參與,我成功”體現。注重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素質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