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大雪后的清晨,雪依然紛紛揚揚。銀裝素裹的校園,到處活躍著孩子們玩雪的身影。已過而立之年的王老師走向教室,猜想著教室里準是人去“樓”空。可情況出乎意料,學生竟然全在教室里,一個個耷拉著腦袋。原來,年輕的班主任梁老師下過最新指令:不允許到外面去玩雪。理由:鞋子要濕掉的。也許是王老師一貫的童心未泯讓學生覺得“救星”到了。嘰嘰喳喳過后,就有“領袖人物”為“民”請愿:語文課若允許他們?nèi)ネ嫜?,加倍布置作業(yè)也行。
果然,王老師說:“好,我?guī)銈內(nèi)ネ?。不過,咱們可得約法三章。第一、全副武裝,做好玩雪準備,保證自己不受傷害,也不傷害別人。第二、堆雪人不破壞公物,打雪仗講究文明,注意方法。第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回到教室,完成作業(yè)?!?/p>
不久,一群用紅領巾系住衣領,戴著各色帽子的孩子活躍在操場。一節(jié)課的酣暢淋漓過后,學生心滿意足地回到教室,心甘情愿地完成了老師的作業(yè)。
二十世紀初陶行知先生寫了《春天不是讀書天》:“春天不是讀書天:關(guān)在堂前,悶短壽緣!春天不是讀書天:掀開被簾,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讀書天:鳥語樹尖,花笑西園……”詩以極富兒童情趣的口吻向一味死讀書提出質(zhì)疑,“鼓動”我們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出屋子,走向戶外。
的確,熱愛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最有權(quán)利也最應該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國際兒童游戲權(quán)協(xié)會曾推薦了32件在兒童時期應該做的事情,如爬樹,捏泥團,養(yǎng)小動物等等,其中也包括堆雪人。兒童是有權(quán)利做一些幼稚之事的。誠如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蔽覀儾荒芸燎筮€處于幼齡的孩子如大人般不逾矩,老成持重。對我們教師來說,維護孩子的童年權(quán)利,使其擁有一份赤子之心,擁有對自然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情,遠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绊樐局?,以至其性?!边m時抓住轉(zhuǎn)瞬即逝的機會,順應孩子天性的需求,幫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陶醉的機會,留下一段明亮的記憶,不失為明智之舉。春天,學生就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秋天,學生就該“停車坐愛楓林晚”,就該“輕羅小扇撲流螢”“坐看牽牛織女星”。雪天,何不暢快享受與冬天的白雪精靈的親密接觸;是雨天,何不“斜風細雨不須歸”呢!
下雪天,真的不該是讀書天。
又想起天一中學沈茂德校長所寫的《世界視野中的素質(zhì)與素質(zhì)教育》一文中舉到的事例,講的是英國一學校三年級的孩子在博物館參觀時,每人手中都拿著自己的作業(yè)。作業(yè)首頁寫著:“請在進入展覽館前將口香糖投進垃圾袋,零食和飲料不要打開,我們也不可以觸摸展品,因為我們的汗液會腐蝕它們。保護好現(xiàn)在的展品,可以使我們的后代有機會看到他們。另外……我們相信你會讓學校為你驕傲?!笨梢哉f,西方社會對“素質(zhì)”的重視足以令我們赧顏。環(huán)顧周遭,讓學生考試得高分幾乎成了教師唯一的教學目標。追求分數(shù)的同時,有的老師幾乎忘了自己還是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教書又育人,需要時刻擁有教育的敏銳性,需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身體、道德、興趣、能力等多方面的熏陶和鍛煉,而不僅限于知識的獲取。須知,教育的價值就在于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為他們未來美好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于此我們再問:下雪天是否是讀書天呢?如果把此處的“讀書”不僅僅理解成單純的學習書本知識,而是指廣義的學習——幫助孩子養(yǎng)身健體、知書達理、怡情養(yǎng)性、感受幸福等等的一切學習活動。那么,我們是否又可以說,“下雪天,是讀書天”呢!
下雪天,是讀書天嗎?相信答案在你心中。
(翁月仙,無錫市泰伯實驗學校,2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