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個多義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內(nèi)涵,一般把智慧定義為人們獲取、應用、創(chuàng)造知識,以及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謀略和思維方式,也叫“才智、智謀”。每個人都有智慧的潛能,智慧很難以直接傳授或告訴的方式給予。在教學中,學生的智慧發(fā)展主要依靠教育者的啟發(fā)、浸潤、喚醒使其智慧潛能得到開發(fā),依靠學生的主動認知、體驗、感悟去豐富和建構,依靠有效的教學策略手段促進知識向智慧的轉化和提升??梢姡瑢W生語文智慧的發(fā)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提高學生的語文智慧不能把希望僅僅寄托在課堂上,盡管這也是非常必要的。于漪老師在《尋找入門的突破口》一文中指出:“學語文的外部條件比什么都優(yōu)越,社會是語文大課堂,語文無處不在?!彼€說:“學語文不能誤解為只學幾冊教科書,要拓展到生活中,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又以課外促課內(nèi)?!庇诶系倪@些話,是對“語文生活化、語文活動化”的生動闡述,對我們是一種有益的啟示。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我們應該依據(jù)母語學習特點,適應高考命題導向,順應教育改革潮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大力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開設生動活潑的語文活動課程,把語文學習同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的智慧發(fā)展。
一、依據(jù)母語學習特點,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并不像其它學科的學習那樣易于操作,應該遵循母語學習自身的規(guī)律進行。千百年來母語學習重積累、重實踐等傳統(tǒng)的教學經(jīng)驗是我們有效施教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如,古人十分強調(diào)“讀”的功能,諸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就是對母語學習功效的直觀揭示。而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很少聽到瑯瑯書聲,究其原因,一是朗讀不在考試的范疇,二來我們的語文教師怕“讀”占去了講解分析的時間。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還未看完就進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字音尚未讀準,斷句還沒搞清就開始了對文章大意的理解;一首詩歌象征性地讀了一遍就進行支離破碎的解析……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的學生不會讀書:讀不準字音,讀不準節(jié)奏,讀起來結結巴巴,更不用說讀得聲情并茂了。其實誦讀是語文學科重要的特點,是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活動,這種創(chuàng)造不僅體現(xiàn)在能主動理解感受作品上,更體現(xiàn)在能用聲音傳情達意,引人入勝。所以,語文教學要提高效率,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按照母語學習自身的規(guī)律進行,重視熟讀成誦,突出聽說讀寫訓練;不僅在課堂中的朗讀要讓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得有情味,讀得有美感,從而得到讀的樂趣,更要走出小課堂,拓寬大空間,如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詩歌朗誦會、成語接力、故事大王比賽、競崗演說等等生動活潑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積累語言的材料。量的積累必然會引起質的變化,只要對于祖國語言中那些久經(jīng)歲月磨煉仍放出奪目光彩的古典詩詞、雋永優(yōu)美的名言佳句以及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多讀多背,并在反復咀嚼和參悟的過程中體驗語言運用的奧妙,終將達到“厚積”而“薄發(fā)”的功效。
二、適應高考命題導向,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語文是一門百科全書式的學科?!按笳Z文教育”的觀念要貫注到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之中。張孝純先生在《一條廣闊的語文教改之路》一文中曾指出,“大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fā)展語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網(wǎng)絡式的而不是單線式的,能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強而有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边@種“大語文教育”觀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以2009年高考安徽卷為例,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是一方面關注“通俗歷史熱”,另一方面聚焦“三農(nóng)”問題。如第一大題的現(xiàn)代文閱讀緊扣時代脈絡,讓學生將眼光透過高考繁重的學習,去關注社會,關注人文,關注歷史?!叭r(nóng)”問題一直是社會的一個熱點,2009年安徽卷首次采用概括圖畫內(nèi)容的形式,一幅圖片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涉及了農(nóng)民工的工資問題、醫(yī)療保險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圖畫內(nèi)容簡單,但意旨深厚,這些都要求我們的語文教育一方面應突破課本的局限,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讀、寫全面發(fā)展。高考命題的這種導向,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教育思想的核心。再以2009年高考北京卷為例,在突出對語言運用能力考查的基礎上,重視試題情景設置,繼承了往年在選材上關注時代潮流發(fā)展,注意引導考生價值判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考語文”的同時弘揚了時代精神和人文性。如語知部分的材料涉及金融危機對企業(yè)的影響、甲型流感疫苗的研制等社會熱點問題;語用題中關注60年國慶,讓考生理解關心“搶險抗災部隊”、“維和部隊”、“志愿者”、“城市外來務工者”等,引導考生與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情感的抒發(fā)。再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也同樣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緊扣時代的內(nèi)容,客觀題內(nèi)容基本來自當今的社會生活,材料出自各大新聞媒體,主觀題文本的人文思想來自教材主題的整合,除了原有的具有很強的時代精神的古詩文、科技文、文學類作品的文本閱讀外,論說文(新聞時評)、當代人物傳記也閃亮登場??傊?,一份高考語文試卷,就是以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語文為考試形式,是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全方位濃縮。它們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顯示著創(chuàng)新精神,更加生活化,更富有時代特征,為實施大語文教育作出了明晰而正確的導向。因為解答這類新高考試題僅靠單一的課本知識是很難奏效的,需要考生有淵博的語文積蓄和良好的感悟能力做后盾,以深厚的語文功底與全方位的語文素質為基礎,而這些能力與素質的養(yǎng)成,非大力拓展語文學習空間不可。
三、順應教育改革潮流,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21世紀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世紀”。在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報告《學習——內(nèi)在的財富》中,由15名政治家、科學家、經(jīng)濟學家、教育家提出了現(xiàn)代教育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為此,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diào)我們的教育要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感,強烈的自主精神,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養(yǎng)的人才。新課標的這一基本要求,決定了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教學不能只“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蔽磥斫逃龑θ瞬潘刭|的高要求期待著我們的語文教育必須樹立一種整體觀念,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樹立課內(nèi)外相結合的大語文教育觀,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常言說得好“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蔽覀儜摮浞掷煤谜n內(nèi)教材這個“例子”,然后進行強化遷移,使語文教學“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指導好“大語文”學習,教會“自主讀書”,使之成為終身受用的良好習慣,達到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拓展語文學習空間,促進學生智慧發(fā)展,就是要全面溝通課內(nèi)與課外的聯(lián)系,努力做到幾個方面。一是立足小課堂,強化小課堂,這是基礎、是核心。當我們強調(diào)開辟大課堂時,不應該喧賓奪主,弱化和影響小課堂。二是強化遷移,開辟語文大課堂,促進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罢Z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也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課外的語言實踐與社會生活是一個極其廣闊的天地,有語文學習的千萬條道路。語文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大力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變語文教學的封閉式為開放式,變單一課堂教學為以課堂教學為主體,重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中自主體驗,增加對社會的生活積累,獲得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理解和感悟。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fā),學生的語文智慧、文學素養(yǎng)也才能在實踐運用中逐步得以有效的提升和發(fā)展。
(戚光宇,江蘇省清江中學,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