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李白的創(chuàng)作特色在這首詩里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尤其是本文虛實相映、以虛寫實的藝術手法。
一、虛實相映中,突出天姥山之雄奇
本詩開篇寫道:“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边@里用對句寫出兩個虛實相映的形象,用瀛洲的煙波浩渺來襯托天姥山的客觀存在。接著作者描寫了天姥的奇?zhèn)ィ骸疤炖堰B天向天橫?!弊髡哌\用“天”之虛、高襯托出了天姥山之雄偉。最后作者再用天臺山來烘托天姥山之高大?!疤炫_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對天臺先揚一筆,四萬八千丈,這明顯是作者運用了夸張的“虛寫”手法,然而在天姥山面前,天臺山也不過如同小丘。這一揚一抑都是為了顯示天姥之高、之大。
經(jīng)過作者如此虛實相映地不斷比較、襯托,這橫空出世的天姥山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躍入我們的眼簾。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作者魂牽夢縈呢?所以作者于夢中飛去了,從而引出一番奇異的夢境。
二、虛實相映中,展現(xiàn)夢境之奇異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弊髡咭灰怪g,在月光下飛越了鏡湖。這里過鏡湖為實,“一夜飛度”則為虛?!昂抡瘴矣?,送我至剡溪。”剡溪即曹娥江上游,過剡溪為實,湖月相送則為虛。湖月把作者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實,而月下飛行,無疑又是虛。這一段寫夢行至天姥山,配以月夜背景,畫面優(yōu)美,虛實交織,奇趣引人。
接下來寫“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是神話傳說,是虛寫,作者將神話寫入詩,讓夢境更添神異色彩。再看山的實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這“迷、倚、忽”表現(xiàn)作者為天姥勝景所陶醉,樂而忘返。下面由靜寫動,由看到聽,突出山的驚險景象:“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薄靶?、龍、巖、泉、巔”景象險怪,通過一咆一吟,顯示出洞天外景之神奇。這一種神秘奇?zhèn)サ木吧?,為下文的奇境陡現(xiàn)營造了濃濃的氛圍。
洞天外夢境變幻,作者接著描繪洞天仙景,這可以說都是虛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毕葘懮衿嬷硨⒁霈F(xiàn)時的預兆,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天上仙人以云霓彩虹為衣,以風為馬,乘風飄然而下。老虎鼓瑟,鸞鳥拉車,仙人林立,奇境迷人。至此,作者的想象已推至高峰。隨后,作者又由虛寫轉(zhuǎn)入實寫,醒來一看,只有身邊的枕席,夢境也由此結束??傊?,就在這虛實相映中,作者為我們展現(xiàn)了奇異的夢境。
三、虛幻之夢境,映射真實人生之跌宕
李白寫這首詩其實是在借虛幻之夢境來映射真實人生之跌宕的,是以虛來寫實的。天姥山其實映射的就是朝廷。第二自然段從登山起,描寫天姥山的美麗壯闊,其實就是表現(xiàn)自己進入朝廷初期受到重用之時對朝廷的依賴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則表示自己已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見真正的事實。然后忽然間“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表示他開始得罪權貴。后來“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則映射自己失寵,而自己則一直在這種“得”與“失”中掙扎。到達頓悟的境界后,“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才發(fā)現(xiàn)這一切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夢,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中。
現(xiàn)實讓作者想起悲憤的三年長安生活。京華難容,“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已付諸東流;半生的坎坷,斗爭中失敗的悲憤,使作者慨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是作者由夢中引出的感嘆,是夢后的抒情言志。在人生跌宕之間,作者最后選擇了放浪山水間來度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