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心理學(xué)家,分析不出這是一種什么感情,人,越到老年,便越思念他的故鄉(xiāng)。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huán)繞著謝鐸山的村莊流著。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fēng)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的,垂在水面上,畫著粼粼的波紋。當(dāng)水鳥站在柳樹的腰上歌唱時,流水也唱和著,發(fā)出悅耳的聲音。
這條小溪,遇到天旱的時候,它會干涸,平時靠它來灌溉田園,點綴風(fēng)景,供給大家清洗衣物;可是這時,它無能為力了,只有細(xì)細(xì)的流泉,從石頭縫里穿過。我和一群六七歲的小朋友,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魚蝦、小螃蟹,我們并不是捉來吃,而是養(yǎng)在玻璃瓶里玩兒。
一條小小的木橋,橫跨在溪上。我喜歡過橋,更高興把采來的野花丟在橋下,讓流水把它們送到遠(yuǎn)方。
我的家,距離小橋很近,走路五六分鐘就到了。沿著溪岸向東行,還有一座長石橋,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經(jīng)隨著采茶女上山摘過茶葉,我喜歡茶樹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金黃色的菌子。至今一看到茶樹,腦海里立刻會浮現(xiàn)出當(dāng)時的情景來。
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房,大門正對著馬路,白天照例敞開著,鄉(xiāng)下的治安良好,直到我長大離開故鄉(xiāng)為止,沒看見過小偷,也沒聽說過謝鐸山誰家丟了東西。
我出生的那間臥室,光線很暗,地下又潮濕。那時候,在鄉(xiāng)間,還沒有用鋼骨水泥建造房屋的,地下是高低不平的泥土。有錢人家,用紅紅的火磚蓋房子,那是由瓦窯里燒過的;沒錢的用土磚,只用黃泥和斬碎的稻草攪和而成;更窮的,只好用茅草、稻稈蓋屋頂了,他們連瓦都買不起,怪可憐的。
母親很會理財,她用父親每年賺回來的薪水,買了兩棟鋪面租給人家,還在一家鋪子的后面,蓋了一座小樓,當(dāng)做書房。起初父親在這里教三個哥哥讀書,后來他們出遠(yuǎn)門求學(xué)了,只有寒暑假才回來。父親在新化縣立中學(xué)擔(dān)任校長三十多年,放假回家,本來應(yīng)該休息,可是還有學(xué)生來找他補習(xí)《左傳》《史記》。他不收學(xué)費,每到逢年過節(jié),他們就送禮來。這些禮品,包括他們家里養(yǎng)的老母雞和自制的臘肉、干魚和買的糖果等等。
我從小愛吃糖,這是使我到老來天天為牙疼感覺煩惱的起因?!疤鞘亲顗难例X的,千萬不要多吃,小孩子假使不聽話,愛吃糖,到了老年,后悔來不及了!”
母親經(jīng)常警告我,但我一句也聽不進,我總以為媽是小氣,舍不得給我糖吃。到如今,我的牙快要拔光了,上下都裝了假牙,連最愛吃的花生米也不能嚼,除了豆腐、雞蛋,連煮得不爛的青菜,也不能吃,實在太痛苦了!
雖然老家房子是那么矮小,地下又不平,又潮濕,但我非常愛它,因為父親的書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有東南兩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陽從后山上的樹叢里鉆出來,夏天,涼爽的清風(fēng)從南窗里吹進,實在太舒服了!
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
故鄉(xiāng)的名字叫謝鐸山,所有這里的居民,全都姓謝。村莊有大有小,大的包括五六十戶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男子大多以農(nóng)為業(yè),女子織布、料理家務(wù),大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
(選自《謝冰瑩作品選》)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本文以“小橋流水人家”為題,有何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結(jié)尾處畫線的“那段日子”指的是什么?“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哪些內(nèi)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怎樣表達(dá)感情的?試舉例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人,越到老年,便越思念他的故鄉(xiāng)”?請結(jié)合自己的認(rèn)識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明?。└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