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國現代文壇群星璀璨,我們不斷地從他們那里擷取智慧的甘泉,積攢思想的火花,點亮自己的人生!當我們熟悉了魯迅、巴金等人如黃鐘大呂般振聾發(fā)聵的精神吶喊和生命絕唱,有時又情不自禁地去聆聽小橋流水般的天籟之音,比如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等人的作品。前者似匕首一樣犀利,烈酒一樣辛辣,夜空一樣深邃;后者則如清茶一般雋永、恬淡,細品才能出味。這些文章的思想如螢火,如星斗,時刻閃爍在人生征程的遠方?!墩勌臁贰犊鞓贰贰度松臍w宿》等一組文章,平中見奇,幽默簡約,清新澄澈,讓思想之火光搖曳閃亮!
選文1
談 天
□周作人
人是合群的動物,他最怕的是孤獨。人生在世上,負著兩重的義務,一是種族的生存,一是個體的生存。古人說過,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欲求種族的生存,孤獨固然是不行,就是個體的生存,也須得眾人著力,才能維持,幾萬年來的經驗便養(yǎng)成了愛群的習性。除了參禪坐關,做苦功學道的人以外,誰都不能安于寂寞,總喜歡和人往來,談不關緊要的天,我們看大家坐航船,坐茶店時的情形,頂明白的可以看得出來。這種談話看去似乎是閑扯淡,白耗費時光的,其實也不然,倒是頗有意義的。普通談話的內容很是凌亂復雜,但在聽眾的立場說來,從那里所得到的可以有這幾種東西。一是事實,不管是趙匡胤的龍虎斗,泥馬渡康王,或是紅燈照的女人,桃花山的好漢,傳說也罷,謠言也罷,都歸入舊聞新聞一類,因為此外得不著正當的報道。二是論理,從大家的閱歷上得到的教訓,是很好的參考,至于這多是適應封建社會的,那是時代如此,也是不得已的。三是娛樂,說笑話講故事固然是的,便是大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感情,在融合的空氣之中,聽的說的都感得一種滿足。這樣看來,談話的作用原是很好的,問題只在把內容弄好,就可以有好的結果。我們寫些小文章,自然一部分原因“以工代賑”,實也別有供求關系,因為這是風干的談話,是供喜歡談天的人不時之需的,需求總是存在,只要供給者能有不害衛(wèi)生的貨色拿出來,不誤主顧就好了。
(選自《雨中的人生》)
品讀賞析
“談天”,就是我們說的“嘮嗑”“閑聊”“侃大山”,這一稀松平常的小事,卻被作者洞見出哲理。依作者看來,不管是哪方面,都應該讓人獲取知識,增進感情,甚或“以工代賑”,滿足“供求”。這與其說是其風雨人生的經驗之談,不如看做是作者的希望、囑托、告誡更確切些。本文說理時從容淡定,文字上樸實貼切,條分縷析,絲絲入扣,不啰唆,不蕪雜。
選文2
快 樂(節(jié)選)
□梁實秋
我想起從一本英語教科書上讀到的一篇寓言。題目是“一個快樂人的襯衫”。某國王,端居大內,抑郁寡歡,雖極耳目聲色之娛,而王終不樂。左右紛紛獻計,有一位大臣言道:如果在國內找到一位快樂的人,把他的襯衫脫下來,給國王穿上,國王就會快樂。王韙其言,于是使者四處尋找快樂的人。訪遍了朝廷顯要,朱門豪家,人人都有心事,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都不快樂。最后找到一位農夫,他耕罷在樹下乘涼,裸著上身,大汗淋漓。使者問他:“你快樂么?”農夫說:“我自食其力,無憂無慮!快樂極了!”使者大喜,便索取他的襯衣。農夫說:“哎呀!我沒有襯衣。”這位農夫頗似我們的禪門之“一絲不掛”。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說“心本無生因境有”。總之,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吃飯睡覺,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我認識一位唯心論的學者,平夙昌言意志自由,忽然被人綁架,系于暗室十有余日,備受凌辱,釋出后他對我說:“意志自由固然不誣,但是如今我才知道身體自由更為重要。”常聽人說煩惱即菩提,我們凡人遇到煩惱只是深感煩惱,不見菩提。
快樂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鞓纺讼麡O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后。梁任公先生曾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看著一件工作的完成?!痹诠ぷ鬟^程之中,有苦惱也有快樂,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愿以償”的快樂便是至高無上的幸福了。
有時候,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其丑惡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鳥跳躍啄食,貓狗飽食酣睡,哪一樣不令人看了覺得快樂?就是在路上,在商店里,在機關里,偶爾遇到一張笑容可掬的臉,能不令人快樂半天?有一回我住進醫(yī)院里,僵臥了十幾天,病愈出院,剛邁出大門,陡見麗日中天,陽光普照,照得我睜不開眼,又見市廛熙攘,光怪陸離,我不由得從心里歡叫起來:“好一個艷麗盛裝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況逢一朵花新?”我們應該快樂。
(選自《快樂是在心里》)
品讀賞析
作者關于“快樂”的這番話,對于時下匆忙追趕生活、盲目求財富、一門心思做著金錢夢的人們,不啻為一針清醒劑,令無數人猛醒。本文取材于生活瑣事,卻抽絲剝繭,去粗取精,充滿靈性,富含哲理。本文雖是一篇簡短文字,卻縱橫古今,貫穿中外,他對快樂的理解,至真至誠,無不讓人頷首!本文還盡顯作者簡潔明快、幽默成趣的散文風格,旁征博引,生動優(yōu)美。
選文3
人生的歸宿(節(jié)選)
□林語堂
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劇。有時還是做一個旁觀者,靜觀而微笑,勝如自身參與一分子。像一個清醒了的幻夢者,吾們的觀察人生,不是戴上隔夜夢境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較清明的眼力。吾們傾向于放棄不可捉摸的未來而同時把握住少數確定的事物,吾們所知道可以給予幸福于吾人者。吾們常常返求之于自然,以自然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喪失了進步與國力,吾們還是很悠閑自得地生活著,軒窗敞啟,聽金蟬曼唱,微風落葉,愛籬菊之清芳,賞秋月之高朗,吾們便很感滿足。
因為吾們的民族生命真已踏進了新秋時節(jié)。在吾們的生命中,民族的和個人的,臨到了一個時期,那時秋的景色已彌漫籠罩了吾們的生命,青綠混合了金黃的顏色,憂郁混合了愉快的情緒,而希望混合著回想。在吾們的生命中臨到一個時期,那時春的爛漫,已成過去的回憶,夏的茂盛,已成消逝歌聲的余音,只剩微弱的回響。當吾們向人生望出去,吾們的問題不是怎樣生長,卻是怎樣切實地生活;不是怎樣努力工作而是怎樣享受此寶貴的歡樂之一瞬;不是怎樣使用其精力,卻是怎樣保藏它以備即將來臨的冬季。一種意識,似已達到了一個地點,似已決定并尋獲了我們所要的。一種意識似已成功了什么,比之過去的茂盛,雖如小巫見大巫,但仍不失為一些東西,譬如秋天的林木,雖已剝落了盛夏的蔥郁,然仍不失林木的本質而將永續(xù)無窮。
我愛好春,但是春太柔嫩;我愛好夏,但是夏太榮夸。因是我最愛好秋,因為它的葉子帶一些黃色,調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濃郁,它又染上一些憂郁的神采和死的預示。它的金黃的濃郁,不是表現春的爛漫,不是表現夏的盛力,而是表現逼近老邁的圓熟與慈和的智慧。它知道人生的有限故知足而樂天。從此“人生有限”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出現一種色彩的交響曲,比一切都豐富。它的青表現生命與力,它的橘黃表現金玉的內容,它的紫表現消極與死亡。明月輝耀于它的上面,它的顏色好像為了悲愁的回憶而蒼白了,但是當落日余暉接觸的時候,它仍能欣然而笑。一陣新秋的金風掠過,木葉愉快地飛舞而搖落,你真不知落葉的歌聲是歡笑的歌聲還是黯然銷魂的歌聲。這是新秋精神的歌聲,平靜、智慧、圓熟的精神,它微微笑著憂郁而贊美興奮、銳敏、冷靜的態(tài)度——這種秋的精神曾經辛棄疾美妙地歌詠過: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選自《中國現代四大文豪散文合集》)
品讀賞析
“人生的歸宿”似乎是好沉重、好糾結的一個話題。本文歷數人生之“春夏秋冬”,其獨鐘情于“新秋”,因為“它的葉子帶一些黃色,調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濃郁,它又染上一些憂郁的神采和死的預示。它的金黃的濃郁,不是表現春的爛漫,不是表現夏的盛力,而是表現逼近老邁的圓熟與慈和的智慧。它知道人生的有限故知足而樂天”。作者用筆輕靈優(yōu)美,生動之至。本文將語言與想象和哲理整合得如古井飛瀑,濃茶淡酒,蕩滌著每個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