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地震、海嘯和核泄露不僅震撼了日本人,更震撼了我們的心靈。
很多人說,“日本人死了活該”“被殺害的中國人該安息了”“才兩萬啊,比三十萬差遠了”……我沒有權利批評這些人什么,因為侵華日軍在中國人心中種下的仇恨實在是太深了。但我也無從夸贊這些人什么,請問這是愛國,還是沒有人性?如果有人問我:“你恨日本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過去他們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無法忘卻的傷痛。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幸災樂禍——日本的大地震、海嘯以及核泄露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災難。我們可以恨日本,但我們沒有理由因此而詛咒日本人死得越多越好。畢竟日本民眾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永遠為歷史的欠債埋單。
我們欣慰地看到,中國、韓國以及曾經(jīng)遭受過日本侵略的國家都向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人類共同面對災難,這本是常理,但有些人就是接受不了。我們忘不了當年日本人是怎樣對待我們的,但我們也要記住汶川地震時日本人是怎么做的。災難與政治無關,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我們必須攜起手來共同應對。面對核泄露,50位日本勇士義無反顧地沖在了最前線,只是為了冷卻機組,將損害降到最低,明知是死路一條,卻無一人退縮。為了日本,也為了全人類的安全,他們無怨無悔。我想,“悲壯”是對他們最好的形容。
我不是想在這里批評國人,我只是想我們應該正視歷史,正視日本,理性地看待問題。日本也并非人人反華,教科書事件、拒絕承認歷史等,也只是一部分日本人搗鼓出來的。其實,在日本,反思歷史的人也是有的,這其中不乏重量級人物。日本的《讀賣新聞》位列世界報紙發(fā)行量第一,而日本的《朝日新聞》也排名前十。那么,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讀賣新聞》的老板兼總主筆渡邊恒雄與《朝日新聞》的主筆若宮啟文對話,他們一起反思歷史,批判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并搜集大量史料,證明日本當年的侵略行為,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這在日本會引起怎樣的軒然大波!而這兩位報業(yè)巨頭的確這么做了,并且還做得那么激進。
我真誠地希望日本民眾能走過冬天,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我更希望中日關系也能走過冬天,邁向嶄新的未來。
點評
本文不僅帶著感性,點擊了時事——日本大地震、海嘯以及核泄露;而且?guī)е硇?,深度剖析了部分國人幸災樂禍的原因。這一理性體現(xiàn)在:從國家的角度看,似應“樂禍”;而從人類的角度看,實應“悲憫”。這就為理性地審視日本的災難及中日關系,提供了兩個“正視”的維度,從而使我們的目光更加冷峻,使我們的判斷更加客觀,使我們的結論更具水準。
【作者系江蘇省阜寧中學學生,指導并置評:姜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