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人喜歡養(yǎng)狗,因為狗既能狩獵,又能看守門戶,幾乎家家都喂養(yǎng),有的人家還喂好幾條哩!侗家人對狗是蠻有感情的,但并不忌諱吃狗肉。一是狗肉味道美,素有“香肉”的昵稱;二是狗肉可以滋陰補腎,冷天吃了渾身暖烘烘的,晚上睡覺都不用蓋棉被。只是他們吃狗肉,要選擇適當(dāng)?shù)膱龊狭T了。
侗家歷來有這樣的習(xí)俗:從不單獨一家人吃狗肉,而要在集體完成某一件大事之后,臨別前大家一起動手來辦一次豐盛的“狗肉筵”,以示慶賀。故有“做事幫忙,打狗散場”的諺語流傳。
侗家是一個很講究飲食文化的民族。首先講究的是飲食環(huán)境:環(huán)境美,吃起來才心情舒暢,格外有滋味。因此,狗肉筵大都在風(fēng)光旖旎的涼亭里舉辦。沒有涼亭的地方,就選擇在幽靜的院子里或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的小溪旁。
在侗鄉(xiāng),每隔幾里路就有一座涼亭,大都聳立在風(fēng)景秀麗的山坡上。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設(shè)宴,真是帶勁得很。
侗家人吃狗肉,除了選擇環(huán)境,還講究口味。為了追求狗肉的鮮美,不用刀殺而用棒打的方法:先用一條繩索套住狗脖子,再用一根三尺多長的扁擔(dān)系好一頭,然后左手持扁擔(dān)牽狗,右手握一根扁平木棒猛力抽打,直至擊斃方止。這樣打死的狗,狗血都嗆進肉里去了,狗肉紅彤彤的,顏色既好看,肉又特別鮮。不像有些地方屠狗,用刀捅殺,把血放掉,味道就差多了!狗皮雖然有用,但為了保持肉味的鮮美和湯汁的濃釅,一般都不割下來。那附在狗皮上的毛,不容易脫落。用開水燙刮,又怕?lián)p壞皮肉;用火燒,卻會留下毛樁,并且還有煙熏氣味。唯有一種方法,就是將狗全身糊上一層兩三寸厚的黃泥漿后,抬到火邊烘烤,當(dāng)黃泥巴結(jié)成硬殼時,再將它一塊塊地揭下來。這樣,狗毛被泥塊粘住,脫得一干二凈了。接著,把狗抬到泉水邊或山溪里去開膛破肚、清洗內(nèi)臟。食諺云:“雜碎里頭稱上品,牛肝、馬肺、狗腸子?!蹦浅云饋泶嗌墓纺c子,切莫隨便丟掉?。?/p>
為了不讓狗肉的香味跑掉或沾上鐵腥氣,侗家人燉狗肉從來不用鐵鍋,而用做酸菜的壇子?!皦訜豕啡狻笔且粋€獨特的烹調(diào)方法,其做法是:先把狗肉一塊塊剁下來切好,放進一只洗干凈了的酸菜壇子里,接著把清亮的泉水摻進去,暫時不放內(nèi)雜,將壇子蓋蓋緊,再用黃泥巴把壇子口封住,然后放到炭火上燉。涼亭附近有的是枯枝敗葉,人們圍著壇子不停地添柴,讓火燒得通紅,柴草“嗶剝”作響。要不了多久,狗肉就在壇子里嘟嚕嘟嚕上下翻滾。當(dāng)壇子口上一縷縷清香從泥縫里擠出來時,狗肉就燉好了。
這時,早有人在涼亭中間的地面上用三塊大石頭架起簡易灶,擱起一口大鐵鍋,摻入清泉水,把內(nèi)雜放進去,另自燒起火來。當(dāng)鍋里的湯水沸騰時,立即把狗肉壇子揭開,將燉好的狗肉連湯一起倒進大鐵鍋里,再放鹽,放香料。侗家人對香料很講究,俗話說:“吃菜看香料,討婆娘看相貌?!奔壹叶茧x不開香料。這時大家紛紛把馬尾香、山柰、茴香、桂皮、橘子皮、干辣子等放進鍋子里,再撒些蔥、蒜、姜絲之類進去,那濃烈的狗肉香味雜著淡淡的野花香氣,在涼爽的山風(fēng)吹拂下彌散開來,使人食欲大增,有人早已忍饞不禁,跑到路邊折來黃荊條棍或砍來竹枝做成筷子,招呼一聲“快吃!”便急不可待地伸向鍋里;有的則抱起酒壇斟滿一碗碗醇香的米酒,開懷暢飲起來……
用壇子燉出的狗肉,細(xì)嫩爽口,有一股特有的清香,那味道確實非同一般。但侗家人所追求的不只是口福,他們還注重一個“興”字。而最使人盡興的,莫過于“狗肉筵”。因為吃狗肉筵時無拘無束,既自在又隨意,蹲也可以,站也可以,坐在涼亭的長凳上也行。無長幼之分,無尊卑之別,沒有安席的啰嗦,沒有怕失禮的煩惱,多么灑脫??!好酒之人,則自備佳釀,有的帶米酒,有的帶包谷燒,有的帶高粱醇,酒壇子都擺在涼亭的條凳上,長長的一排,你愛喝誰的酒就喝誰的,任憑挑選。也不像正規(guī)筵席上那樣勸酒,以把別人灌醉為樂事,只管自斟自酌,能喝多少就喝多少,絲毫不勉強。要是來了過路人,大家都會熱情地相邀,即使來遲了也不要緊,隨隨便便端起別人的酒碗喝就是,有時甚至三四個人共一個酒碗呢!假如你豪興勃發(fā),抱起酒壇子來猛喝也可以,人們決不會見怪,反而會夸贊你的豪爽。
俗話說得好:酒多話也多。人們一邊海闊天空地談笑,一邊慢慢悠悠地飲酒、品菜,有時直吃到金烏西墜、玉兔東升,興猶未盡。于是有人將松明火把點起來,插在亭柱上,照得亭子內(nèi)外人影幢幢、樹影斑駁。一位侗寨歌手,乘著酒興放開嗓子唱起來:“哥在涼亭唱山歌,妹在燈下做鞋腳;哪天得到這雙鞋,半夜做夢也快活!”這深情的歌聲,優(yōu)美的旋律,夾帶著酒肉的醇香,乘起清風(fēng)的翅膀,在曠野的夜空里傳得老遠(yuǎn)、老遠(yuǎn),一直向山腳下那座燈光閃爍的吊腳樓飛去……
(責(zé)編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