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常常出現(xiàn)寒窗苦讀的主人公“連中三元”佳話。其實(shí),在古代的考生中,“連中三元”是非常罕見的。何謂“連中三元”呢?許多人對此并不清楚或知之不詳。
“三元”是封建科舉中的一個名詞,即解元、會元、狀元的合稱。
我國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終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后經(jīng)歷1300余年??婆e考試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由于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鄉(xiāng)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
鄉(xiāng)試每隔3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高一級是會試,因由禮部主持,在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禮部試”、“春試”。會試在京師舉行,赴考者必須是舉人,考中之后稱貢生。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最高層次的考試是殿試。殿試又稱御試,是皇帝親自出題的考試。殿試在皇帝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考試者都是貢生,考中以后一甲叫進(jìn)士及第,二甲叫進(jìn)士出身,三甲叫同進(jìn)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一個考生只有在這三次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稱為“連中三元”。只要有一次考個第二,就不是“連中三元”了。想想看,全國有多少人才在競爭,再有才華的考生也很難保證每考皆高居榜首啊。
據(jù)統(tǒng)計(jì),在中國古代長達(dá)1300余年的科舉中,能夠摘下“三元”桂冠的,僅僅17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xiàn);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檠、陳繼昌、戴衢亨和王玉璧。在應(yīng)付科舉考試方面,他們的確算得上奇才中的奇才,但他們多數(shù)人后期沒有什么特別的成就,所以在歷史上的知名度都較低。
(責(zé)編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