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97-1999年主持了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九五”規(guī)劃課題“當代語文教學流派研究”,又于2000年出版了科研專著《當代語文教學流派概觀》,提出了“五岳之美,各異其秀”,“其美具,其靈異”的觀點。[1]這反映了我對“語文樹旗”的看法。我認為,語文教學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或曰“個性”),作為語文教師要想“樹旗”,必須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實際上,“自成一家”就是“樹旗”。于漪說:“我不敢奢談流派,但主張語文教師發(fā)揚自己的教學風格。有人對戲曲表演的流派提出如下標準,大致是:有繼承,有創(chuàng)造發(fā)展,為同行和專家所承認,得到群眾的歡迎和贊賞,這標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到教學風格上來。”[2]于漪的這段話表明她是贊成“語文樹旗”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經(jīng)歷了反思、改革,并逐漸達到了繁榮。其繁榮的主要標志就是形成了諸多的教學流派,呈現(xiàn)出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涌現(xiàn)了一批語文教育研究和語文教改的名家。由此可知,正是由于廣大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有了“樹旗”意識,語文教育才呈現(xiàn)出教育理論研究和教學改革“雙繁榮”的局面。關(guān)于“語文樹旗”現(xiàn)象,我們既要從宏觀的角度看到它對語文教學改革的促進價值,又要從微觀方面觀察其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一、語文教師必須有“樹旗意識”
語文教師要想成長為研究型教師或教育家,必須有“樹旗意識”。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位有事業(yè)心的語文教師,必然對語文教育事業(yè)有著執(zhí)著的愛。這種愛的外在表現(xiàn)則是對教育改革實踐、理論的有效探索。當這種探索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chǎn)生“樹旗意識”。具體而言,“樹旗意識”對語文教師的成長具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首先,目標導向作用。具有“樹旗意識”的語文教師,目標明確,努力方向具體。如大語文教育流派的代表教師姚竹青,從登上語文講臺的第一天開始,就“心里裝著‘葉圣陶’,奮力踢好‘頭三腳’”。他以葉圣陶的“教是為了不教”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改革,把《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當作“最高指示”。
其次,動力激發(fā)作用。趙謙翔在語文教改事業(yè)中一路高歌猛進,情緒高昂。他在逆境中學習俄語,在“清冷寂寞”、“飲食惟求果腹,一飯一菜滿行”的環(huán)境下自學,在遭受喪妻之痛、疾病折磨下完成課題研究,在各種流言蜚語中拼搏。趙謙翔的《感而賦詩》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壯士情懷:假如我倒在講臺上不再起來,/這是我的造化,不是悲哀。/是戰(zhàn)士就應(yīng)當埋骨沙場,/為師表就應(yīng)當獻身講臺?!?/p>
第三,發(fā)展奠基作用。趙謙翔倡導的“教綠色語文,享詩意人生”,在語文教育界產(chǎn)生較大影響,他因此曾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中小學中青年十杰教師、香港柏寧頓“孺子牛金球獎”等光榮稱號。
二、“語文樹旗”對于語文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
如果說“樹旗意識”是事業(yè)有成的心理基礎(chǔ),那么“語文樹旗”則是事業(yè)有成的外在表現(xiàn),其對于語文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
首先,“語文樹旗”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了前進的目標和動力,進而促進了語文教學流派的形成。如1978年,呂叔湘提出了語文教學存在的少、慢、差、費問題,使廣大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工作者認識到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及教學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他們有了教學改革的總目標,有了向心力。“到了本世紀九十年代,語文教育改革家更是‘英雄輩出’,如魏書生、楊初春、程翔等。他們在語文教壇上辛勤耕耘,銳意改革,為語文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以百折不撓的意志在語文教學改革上獨樹一幟,致使語文教學改革出現(xiàn)了‘多元化’,形成諸多‘龍頭’。正是由于他們的不懈努力,才促使語文教學改革如百川歸海,勢不可擋,語文教學流派就在這洪峰巨浪中誕生了?!保?]
其次,語文樹旗為語文教學改革起到了引導作用。如在世紀之交,教育部頒布了《語文課程標準》,啟動了語文新課程的改革。這個時期涌現(xiàn)了以李鎮(zhèn)西、韓軍、程紅兵、趙謙翔等為代表,被稱為“新生代”的語文教師精英群體。他們理念超前,成果豐富,通過演講、做課,弘揚語文新課程改革精神,推進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進展。
第三,語文樹旗提升了廣大語文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認同感和實驗興趣,吸引越來越多的具有事業(yè)心、使命感和“樹旗意識”的語文教師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事業(yè)中去,從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展。
三、“語文樹旗”的復(fù)雜性
總體而言,“語文樹旗”對于促進教師素質(zhì)提升,對于教學改革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所處環(huán)境、機遇的不同,并不是人人都心想事成。因此,“樹旗”并不意味著成材,即使一位高素質(zhì)的語文教師,從“樹旗”到“自成一家”,亦有漫長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要走。
語文教育界有一種現(xiàn)象,頗令人深思:二十世紀中后期,于漪、錢夢龍、寧鴻彬、魏書生,被譽為語文教育界的“四大名師”。有人對他們的學歷進行考察,驚奇地發(fā)現(xiàn),錢夢龍初中畢業(yè),寧鴻彬師范學校畢業(yè),魏書生初中畢業(yè),只有于漪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卻又是非師范、非中文專業(yè),而是教育專業(yè)。因此,得出結(jié)論:這是語文教育事業(yè)的悲哀。其實,這一現(xiàn)象恰恰說明了“語文樹旗”的復(fù)雜性。以于漪為例。按照一般的邏輯思維,于漪是名牌大學教育系畢業(yè),在加上她對教育事業(yè)的入迷程度和超乎常人的敬業(yè)精神,成為教育家是順理成章的事,而成為語文教育界的“第一名師”確實有些令人費解。但是,從哲學辨證的角度分析,于漪成長為語文教育界的“第一名師”,是偶然中的必然。分析于漪漫長的教育生涯可知,她先后在職業(yè)學校、師范學校和中學任教,曾擔任歷史、語文等學科的教師,但任語文教師的時間最長。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淵博知識,為她教育學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是一般語文教師,乃至于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語文教師所不具備的。她強烈的事業(yè)心和使命感,再加上對祖國母語“入迷”的愛,促使她如饑似渴地學習研究祖國的語言文字。她在教學中博采眾長,勇于探索,使她在語文教改中獨樹一幟。她在自傳中說:“起初,困難是大的,我畢竟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教師的崇高使命鞭策我勤苦學習,絲毫不敢懈怠。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lǐng),就是熟讀教材,潛心思考,一課一課認真?zhèn)?,一篇一篇作文認真改,不斷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不斷傾聽學生的意見,長善而救失?!薄把芯縿e人對語文的見解,研究其他教師教語文的方法,以開闊思路擇精華而吸取?!保?]于漪對語文教育的刻苦學習、實踐和耐心研究,使她的語文和語文教育能力達到或超越了作為語文教師的應(yīng)備水平,加之她在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獨具優(yōu)勢,她成為語文教育界的“第一名師”也是必然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小學校是一個人才薈萃的地方,作為低學歷的語文教師,壓力可想而知,他們要么“語文樹旗”,超越對手;要么“折戟沉沙”,改行做其他工作。這種壓力和由此而來的動力,可能是錢夢龍、寧鴻彬、魏書生他們最終樹旗成名的動因之一。相比之下,高學歷的語文教師壓力要小得多。尤其是分配到重點中小學的高學歷的語文教師,在學歷、能力、專業(yè)知識等方面都占優(yōu)勢,有一種優(yōu)越感和成就感,如果自己稍有放松,“樹旗”意識不強,有可能就“泯然眾人矣”。
四、個人“語文樹旗”不等于名師“自成一家”
(一)語文名師是怎樣煉成的
下面以當代語文教學流派代表名師的標準來分析“語文樹旗”和名師煉成的過程。語文教師要想成長為“自成一家”的名師,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成功的課堂教學是“語文樹旗”的基礎(chǔ)。作為語文教師,“樹旗”的第一步就是牢牢地站穩(wěn)三尺講臺。這既是關(guān)鍵的一步,也是“語文樹旗”必須奠定的基本功底,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何謂成功的課堂教學,標準不一。錢夢龍?zhí)岢觥皩崱?、“活”、“嚴”。呂志范認為,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它需要把局部性的教學設(shè)計和全局性的教學設(shè)計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課堂教學的完美整體?!斑@個整體像一支交響樂隊,在指揮者的指揮下,演奏著和諧而美妙的名曲?!薄敖豁憳逢犙葑嗝鷷r,人們往往深深地沉醉于它那豐富的旋律所創(chuàng)造的氛圍中,欣然地感受著它那鮮明而多變的節(jié)奏,思緒情不自禁地和它一同起落沉浮,整個靈魂好像完全被它帶到一個新的境界和新的天地中去神游,即使演奏終止,人們也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回味感和各種各樣的反思并長久不逝地縈繞在心頭。語文教學的藝術(shù)性,大抵也應(yīng)如此。”[5]滕英超在描繪于漪教學效果時說,“人們看一部電影,看一場戲,往往會忘記了自己,如同置身于電影和戲劇之中,被那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著……臺上臺下渾然一體,給人一種藝術(shù)的享受。語文雖不同于電影和戲劇,但一個好的語文教師,能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橫生的語言,把課講得生動活潑,耐人尋味,同樣能給人一種藝術(shù)享受。你看,教室里隨著于漪親切感人的話語,同學們個個睜大了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咀嚼課文中的一字一句,思考作者表達的深刻主題,學習文章的構(gòu)思技巧……下課鈴響了,同學們仿佛腦子里還縈繞著課堂上的情景,心里久久地、久久地不能平靜?!保?]總之,雖然人們對“成功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不一,作為有上進心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基本功扎實,有人格魅力,讓學生感到你的課堂教學效果好,收獲大。
其次,在理論和實踐上,有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并形成自己的獨具風格的語文課程作品。第三,教學科研成果得到同行、專家的承認,有一定的知名度。第四,教學風格顯著,并有自己的教學體系特點;第五,有反映其教育思想和教學體系特點的專著等。如果具備了以上條件,一般被認為“語文樹旗”成功。
(二)人們對“語文樹旗”的幾種認識
目前,人們對“語文樹旗”存在多種理解,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茲對這幾種理解管窺蠡測,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只要在語文教學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就是“語文樹旗”。這種看法過于單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對語文教學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是很正常的事。譬如發(fā)表一篇教學論文,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但隨著個人教學改革實踐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改變自己原有的看法。如趙謙翔從“應(yīng)試教育的急先鋒,變成語文教改的過河卒”,說明他對教學認識的層次提升,當然原來的觀點也自然就被否定了,因而算不上是“語文樹旗”。
2.有語文樹旗意識即是“語文樹旗”。有的語文教師教學探索的積極性很高,事業(yè)心也強,但由于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等原因,并沒有把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和特點,學生對他的課堂教學頗有微詞,甚至失去興趣。這樣的教師,縱然發(fā)表了不少文章,出版了有關(guān)書籍,但缺乏對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以及高屋建瓴的概括能力,不能認為是“語文樹旗”。
3.“語文樹旗”等同于行政認可的“名師”。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出于提高教學整體水平,培養(yǎng)地區(qū)教學明星,樹立教學改革榜樣等考慮,組織評選地區(qū)“十大(佳)語文教學名師”、“教學標兵”。不可否認,地區(qū)性的“語文樹旗”對于當?shù)氐恼Z文教學質(zhì)量提高和語文教學改革有較大推進作用。但是,他們中的多數(shù)“名師”提出的教育理念或教改經(jīng)驗只具有本地教育的特點,缺少更大范圍的認同感和影響力。
4.成功的“語文樹旗”自然是教育家。一個成功的語文老師,靠做課、演講傳播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取得較好效果,受到人們的追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他的理論具有明顯的可供商榷之處,甚至明顯有違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那么,即便受到廣泛歡迎,恐怕也不能說他把語文的旗給樹起來了。如,有人提出:“語文人格教育目標是語文人格教育的方向和靈魂。它是決定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效果,影響教學全局的根本問題?!保?]“‘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以及人的個性發(fā)展,應(yīng)該是語文教育的生命?!保?]果真如此,培養(yǎng)學生熱愛并熟練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不是語文教育的生命呢?如此說來,有些被稱之為“教育家”的教師,他的語文之“旗”能否樹起來,還值得商榷。
五、對待“語文樹旗”心態(tài)問題
如何看待“語文樹旗”,從概念上應(yīng)該有兩種解說:即廣義的“語文樹旗”和狹義的“語文樹旗”。廣義的“語文樹旗”,可以理解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教改實踐中,提出符合語文教育規(guī)律的,對于語文教學有促進作用,被較多同仁認可或接受的語文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狹義的“語文樹旗”可理解為:語文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改革實踐中,在研究、探索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具有個性特點的,符合語文教育規(guī)律和時代特點,融課程作品、科研專著、系列論文于一體的語文教育體系。對待“語文樹旗”的心態(tài),已有兩種解說:一是認真分析鑒別,奉行“拿來主義”;二是博采眾長,自成一家。
(一)認真分析鑒別,奉行“拿來主義”
二十世紀中后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語文教育經(jīng)過反思、改革,逐步呈現(xiàn)繁榮的局面,其主要標志就是形成了諸多的教學流派(《當代語文教學流派概觀》重點研究了九個流派)。新世紀啟動語文新課程實驗以后,一批被譽為“新生代”語文改革的精英陸續(xù)馳騁教壇,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如“共享語文”、“人格語文”、“綠色語文”、“愛心語文”、“本色語文”等,此可謂千帆競發(fā),不勝枚舉,形成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眩目景象。面對如此情形,需要語文教師睜大眼睛,認真思考、鑒別,采取“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不至于盲從。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是必需的,但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在自己的心目中,要真正明白語文教學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和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wù);其次要正確處理語文教學、思想教育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辯證關(guān)系。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鑒別力,才能真正“拿來”,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
(二)博采眾長,自成一家
對于一位在教學、教研上有一定建樹的語文教師來說,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樹旗”景象,更應(yīng)高瞻遠矚,博采眾長,達到自成一家的目標。在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的過程中,應(yīng)注重“我”所欠缺的別人之長,要研究別人“樹旗”所蘊涵的精神實質(zhì)。如二十世紀后期,在語文教育界曾一度興起學習“魏書生熱潮”。不少學校領(lǐng)導和語文教師千里迢迢赴遼寧省盤錦市實驗中學考察學習。有人提出疑問:我們?yōu)槭裁闯刹涣恕拔簳??魏書生亦認為,自己的教學體系“自強、育人、教書”,其中自強、育人屬于“地下工程”,教書是“地上工程”?!暗厣瞎こ獭笨吹靡姡菀讓W,但容易產(chǎn)生生搬硬套的毛病。而“地下工程”雖然處于隱蔽狀態(tài),但卻是魏書生教學改革經(jīng)驗的實質(zhì)。
這件事告訴我們,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要取長補短,不能生搬硬套,要結(jié)合本人或本單位實際情況學習借鑒,要學習魏書生的敬業(yè)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堅忍不拔的教改意識。我們既要學習他的“地上工程”,更要學習體悟他的“地下工程”,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語文樹旗”必須要有“樹旗意識”,“語文樹旗”是一種復(fù)雜的現(xiàn)象,對于語文教學改革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個人“語文樹旗”不等于“自成一家”。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是必需的,但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在自己的心目中,要真正弄明白語文教學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和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wù),并要正確處理語文教學、思想教育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辯證關(guān)系。只有這樣,才能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眩目景象中提高鑒別力,才能真正“拿來”,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3]張正君.當代語文教學流派概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5,14.
[2]于漪.語文教苑耕耘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41.
[4]王偉.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專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2.
[5][6]滕英超.中學語文教壇風格流派錄[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156.
[7][8]程紅兵.程紅兵與語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4,45.
(張正君,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