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古鎮(zhèn)位于昆明東南郊,是昆明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zhèn)之一,距今已有BOo多年歷史。古鎮(zhèn)離昆明城區(qū)并不遙遠,但與城區(qū)的忙碌、喧囂、擁擠相比,卻恍如隔世。
一場大雨過后,夏季的昆明更顯得天高云淡。去官渡,是為了一睹傳說中“烏銅走銀”的風采。
老昆明的味道
官渡古鎮(zhèn)是古滇文化的發(fā)祥地,官渡民族民間歌舞表演聞名遐邇,花燈小戲、滇劇、山歌小調(diào)、民族舞蹈、民間器樂等民族民間歌、舞、樂演出,常年活躍于民間舞臺。
我們?nèi)r,正遇到幾位大爺大媽剛唱完“花燈”,還沒卸完妝便從亭子里走了出來,嘴里咿咿呀呀哼唱著小調(diào),臉上洋溢著安然自得的幸福表情。
據(jù)介紹,鎮(zhèn)上的老人基本都延續(xù)著這樣的生活——早上起來一杯清茶,然后便三五成群地邀約到某處唱花燈或更為古老的滇?。怀赃^午飯后再一起到茶館里喝茶。這樣閑適的生活使人們的壓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舒緩,因此養(yǎng)成了官渡人熱情好客的性格特征。
昆明烏銅走銀工藝館位于古鎮(zhèn)的金剛塔畔,在醒目的金李記銀樓的二樓,展示著“烏銅走銀”的歷史、制作流程、傳承、傳統(tǒng)手工制作工具,以及當家人金永才的作品和各種榮譽資料。
金永才是烏銅走銀這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人。18歲那年,徜徉老昆明“跳蚤市場”的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被一個黑底并有銀絲紋路的墨盒所吸引。從此他便迷上了烏銅走銀這項神奇的技藝,并為此四處拜師求藝。
大約在1985年前后,金永才照著師傅的秘方鉆研烏銅走銀技術(shù)。他從制作相對簡單的煙斗嘴開始,一步步摸索著制作墨盒、煙膏盒、酒器、文房四寶等古色古香的烏銅走銀器具。
如今,在當?shù)卣闹С窒?,金永才辦起了烏銅走銀工藝館、烏銅走銀傳習館、金李記銀樓。迷人的官渡一年四季吸引著來自八方的游客,他們從這里,了解到這項具有280年歷史的獨特技藝,又從這里把精美的藝術(shù)品帶往遠方。
傳習館里的錘聲
當游人走在官渡老街的時候,時常會聽到從烏銅走銀傳習館內(nèi)傳來的小錘敲打金屬物件的聲音,那是金永才和他的幾個徒弟在制作精美的烏銅走銀工藝品。
推開“金李記銀樓”古樸的木門跨過石條門檻走進其中,陳列在櫥柜里的筆筒、墨盒、小花瓶和煙斗等金屬工藝品應接不暇。它們表面銀光閃閃的飾紋,有梅蘭竹菊、花鳥蟲魚、龍鳳鹿鶴和古樸的詩詞歌賦,它們飽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繪畫藝術(shù)。整體看上去,雍容華貴,極具觀賞性。尤其黑白分明的裝飾效果,顯得莊重深沉,光澤秀麗,十分古雅。
這就是烏銅走銀。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后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后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yōu)闉鹾?,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xiàn)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
相傳清雍正年間,岳氏匠師在煉銅造器時不慎將金戒指掉落鍋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他生氣地把周圍放著的一些東西全扔下鍋,后來氣消了再來加工,卻發(fā)現(xiàn)一種顏色黑亮的特別合金銅。他試著用這種合金銅制作工藝品,就形成了云南獨有的烏銅走銀。
民國時期,烏銅走銀發(fā)展至鼎盛時期,年產(chǎn)量可達3000多件,產(chǎn)品遠銷到香港、甚至國外。應時代之需,石屏岳家在昆明開設了分店。至此,烏銅走銀名聲大噪,許多官宦人家爭相收藏,一物難求。
安靜的小樓上,金永才和幾個弟子用心地制作著烏銅走銀,時不時細心鏨刻,又間或?qū)氤善纺迷谑掷镎J真揣摩,并從中找出需要加工和改進的地方。烏銅走銀和別的金屬工藝品不一樣,雖然歷經(jīng)280多年的滄桑歲月,卻完整地保留下了純手工制作的整個過程。
由于是純手工工藝,烏銅走銀的制作工具也相當傳統(tǒng),主要工具有風箱、熔爐、鐵錘(大、小)、油燈、吹管(吹火走銀用)、鉗子、大小不一的鏨子(鏨刻花紋用)等。發(fā)展至今,工具的更新上增置了“皮老虎”和噴槍,用于走銀工序上。走銀用的燃料主要有煤油、汽油等。
烏銅走銀的技術(shù)關(guān)鍵在于“走銀”工序,即怎樣把銀走到烏銅上。不掌握好適當?shù)幕瘜W反應原理和熱原理,烏銅片上的銀將脫落,或烏銅坯將被破壞。從金屬的熔點和相融觀念來說,把銅走到鐵上較容易,但把銀走到銅上,卻有相當?shù)碾y度。烏銅走銀就是以其繁瑣的純手工工序造就了其細膩入微的純美藝術(shù)品位。
古樸手藝的氣息
在金家,有個烏銅走銀的煙膏盒中間箍著塊合身的象牙?!跋笱朗且淮闻既坏臋C會,在古玩市場上花800元買到的。”金永才看見象牙孤零零一塊,于是冥思苦想,經(jīng)過反復的實驗以后下料,終于做出個煙膏盒,將象牙活脫脫套了上去。
“老古董也要創(chuàng)新,不能是一味照搬古方,不具時代氣息?!睉{借著這一點,金永才和弟子李叢仲父子制作出來的烏銅走銀器具銷路一直很好。他們的作品,經(jīng)常受到臺灣、香港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各地的古玩商,也都會經(jīng)常找到他們下訂單。
云南的民族種類和非物質(zhì)文化資源的富集程度位居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之首,多年來的“非遺”保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然而,同樣面臨著眾多的傳承項目無法傳承,正在走向消亡的境地。
“從去年開始,一共有38個人來我這里報名,一心想學烏銅走銀這項技藝。”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金永才發(fā)現(xiàn),想學技藝的人抱有各種各樣的目的?!暗珵蹉~走銀是云南特有的一項傳統(tǒng)技藝,我們發(fā)展它,就要盡可能地保持它傳統(tǒng)的滇味?!?/p>
李叢仲前前后后去金師傅家不下10次,最終以他的誠心打動了師傅,但金永才有著自己的收徒標準和要求,除了最關(guān)鍵的“人品”之外,金永才還要求李叢仲保證:1.烏銅走銀永遠不出滇;2.李叢仲的女兒嫁人要嫁晉寧人,兒子娶媳要娶晉寧姑娘;3.以后要想辦法將戶口落在晉寧;4.將烏銅走銀做到全滇最好。
借收李叢仲為徒的契機,在辦起金李記銀樓后,金永才用“以店養(yǎng)館“的方式辦起烏銅走銀技藝展示館、博物館。
歲月賦予了烏銅走銀更悠長的美麗,古老的官渡鎮(zhèn),為古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及民間手工藝提供了一個偌大的舞臺。在花燈小戲、滇劇、山歌小調(diào)、民族舞蹈、民間器樂等民族民間歌、舞、樂的映襯下,烏銅走銀像一幅畫,在流動的文化中靜靜地忘了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