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是杯咖啡,那么音樂便是勺子,把平淡的生活攪拌的有滋有味,回味無窮。音樂給生活添加色彩,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diào)味品。第三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開幕式暨青啤地產(chǎn)之夜大型音樂盛典,就以其特有的方式訴說著音樂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音樂的真諦。
青島這座城市與音樂如此有緣,音樂對于青島就像人的靈魂不可或缺,音樂靈動了青島這方沃土。400多年前,就有王邦直這位世界頂級音樂大師、律學(xué)宗師,他的律學(xué)思想體系的提出早于法國世界著名音樂理論家梅森近100年,被后世尊稱為音樂界的孔子。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青島,從樂器上講,應(yīng)該說屬于口琴和二胡時代,因為造價低、易制作,所以成為了大眾普遍接受表現(xiàn)內(nèi)心感受的工具。后來,隨著教會的滲入、擴展,西洋音樂盛行,教堂的建立,使教會音樂也開始興起。小提琴、鍵盤樂器等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亦逐漸傳入青島。后來,這類西洋音樂逐漸從教堂、學(xué)校進入家庭,對當時的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正是這樣的音樂文化氛圍,青島孕育了眾多的音樂家、小提琴家,又由于這些活躍在海內(nèi)外音樂舞臺上的音樂家、小提琴家,又讓青島的“音樂之島”的美名四處遠揚。
譚抒真是這個時期的音樂代表人物。他在青島出生,從小接受西洋樂熏陶,15歲時開始正式學(xué)習(xí)小提琴,從此小提琴伴隨他走過了70多年的人生路。他從事音樂事業(yè)76年,對于我國的小提琴教學(xué)和演奏能在幾十年的時間里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真無愧是我國當代德高望重的音樂教育家、小提琴家、樂器專家、我國小提琴教育的—代宗師。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譚抒真開始研究小提琴制作。1935年,在他的協(xié)助下,王玫親手制作的中國第—把小提琴終于在青島問世,當時的《青島民報》對此作了專題報道和介紹。1937年,譚抒真自己也制成一把小提琴,被音樂界公認為是具有國際專業(yè)水準的第一把“中國制造”小提琴。同時,這把“中國制造”的小提琴,也將青島音樂推向了歷史的第—個高潮,成為早期青島音樂的多彩記憶。
近年來,以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為首的一系列重大音樂賽事先后落戶青島,這個以“音樂”為名義而聚集五湖四海音樂人士的盛會,正在成為青島這座城市的典范。而一直高度重視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青啤地產(chǎn),更是對一系列重大音樂賽事鼎力支持,與各行各業(yè)一起,為打造以小提琴藝術(shù)為特色的“音樂之島”城市文化品牌提供有力依托和堅實平臺。2011年10月,在青島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開幕式暨青啤地產(chǎn)之夜大型音樂盛典,更是充分展示了青島作為“音樂之島”的巨大魅力。在這場音樂盛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名音樂家、小提琴家匯聚一堂,用音樂對話。在高低起伏、宛轉(zhuǎn)悠揚的琴聲中,演繹著對“音樂之島”的熱愛、向往和依戀,用音樂表達著對青島由衷的頌贊。
當一個鐘情于音樂的人離開青島時,帶走的是對這個城市刻骨銘心的記憶。帶不走的,是那優(yōu)美的琴聲,它飄蕩在音樂噴泉廣場,飄蕩在小提琴俱樂部,飄蕩在音樂吧……
青島的空氣中都彌漫著琴聲,讓游人沉浸其中,聽青島過去的輝煌與今天的腳步所組成的美妙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