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世間的一切給予都有條件,而母愛的施與卻是無條件的。她是對兒女健康的殷殷期盼,是對兒女的焦灼關切,是對兒女漂泊天涯的縷縷思念。母親節(jié),這個賦予神圣和感恩意義的節(jié)日,讓多少堅硬的兒女心變得柔軟,讓多少浪跡天涯的游子回到了母親的身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懂得感恩生命,就會感謝母親。于是,在這神圣的日子里,一位兒子寫下了對慈母的愧疚之情,一位女兒回憶了母愛的永恒偉大。
選文1
我不是個好兒子
□賈平凹
母親一生都在鄉(xiāng)下,沒有文化,不善言辭,飛機只望見過天上的影子。她并不清楚我在遠遠的城里干什么,唯一曉得的是我能寫字。她說我寫字的時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寫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前些年,母親每次到城里小住,總是為我和孩子縫制過冬的衣物,棉花墊得極厚,總害怕我著涼,結果使我和孩子都穿得像狗熊一樣笨拙。她過不慣城里的生活,嫌吃油太多,來人太多,客廳的燈不滅,東西一舊就扔,說:“日子沒鄉(xiāng)下整端?!弊畈荒苋淌芪掖蛄R孩子,孩子不哭,她卻哭,和我鬧一場后就生氣回鄉(xiāng)下去了。母親每一次都高高興興來,每一次都生了氣回去。
母親姓周,這是從舅舅那里知道的,但母親叫什么名字。十二歲那年,一次與同村的孩子罵仗——鄉(xiāng)下罵仗以高聲大叫對方父母名字為最解氣的——她父親叫魚,我罵她魚,魚,河里的魚!她罵我:蛾,蛾,小小的蛾!我清楚了母親叫周小娥的。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是名字被千萬人呼喊,母親的名字我至今沒有叫過,似乎也很少聽老家村子里的人叫過,但母親不是大人物卻并不失卻她的偉大,她的老實、本分、善良、勤勞在家鄉(xiāng)有口皆碑。現在有人譏諷我有農民的品性,我并不羞恥,我就是農民的兒子,母親教育我的“忍”字,使我忍了該忍的事情避免了許多災禍發(fā)生,而我的錯誤在于忍了不該忍的事情,企圖以委曲求全未能求全。
七年前,父親做了胃癌手術,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親身上,父親去世后,我仍是常常夢到父親,父親依然還是有病痛的樣子,醒來就傷心落淚,要買了陰紙來燒。在紙灰飛揚的時候,突然間我會想起鄉(xiāng)下的母親,又是數日不安,也就必會寄一筆錢到鄉(xiāng)下去。寄走了錢,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沒有母親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給母親寄錢,可我心里明白,給母親寄錢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親,完全是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親收到寄去的錢總舍不得花,聽妹妹說,她把錢沒處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幾乎讓老鼠做了窩去。我埋怨過母親,母親說:“我要那么多錢干啥?零著攢下了將來整著給你。你們都精精神神了,我喝涼水都高興,我現在又不至于就喝著涼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積攢的錢要給我,我氣惱了,要她逢集趕會了去買個零嘴吃,她果然一次買回了許多紅糖,裝在一個瓷罐兒里,但凡誰家的孩子去她那兒了,就三個指頭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們?yōu)樘嵌鴣?,得糖而去,母親笑著罵著:“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發(fā)半天愣。
小時候,我對母親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產隊出工,夜里總是洗蘿卜呀,切紅薯片呀,或者紡線,納鞋底,在門閂上拉了麻絲合繩子。母親操持家里的吃穿瑣碎事無巨細,而家里的大事,母親是不管的,一切由當教師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親做主。在我上大學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結束要進城,頭一天夜里總是開家庭會,家庭會差不多是父親主講,要用功學習呀,真誠待人呀,孔子是怎么講的,古今歷史上什么人是如何奮斗的,直要講兩三個小時,母親就坐在一邊,為父親不住吸著的水煙袋卷紙媒,紙媒卷了好多,便袖了手打盹兒。父親最后說:“你媽還有啥說的?”母親一怔方清醒過來,父親就生氣了:“瞧你,你竟能睡著!”訓幾句。母親只是笑著,說:“你是老師能說,我說啥呀?”大家都笑笑,說天不早了,睡吧,就分頭去睡。這當兒母親卻精神了,去關院門,關豬圈,檢查柜蓋上的各種米面瓦罐是否蓋嚴了,防備老鼠進去,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個人去灶房為我包天明起來要吃的素餃子。
父親去世后,我原本立即接她來城里住,她不來,說父親三年沒過,沒過三年的亡人會有陰靈常?;貋淼模迷诩翌D頓往靈牌前供上飯菜。平日太陽暖和的時候,她也去和村里一些老太太們打花花牌,她們玩的是二分錢一個注兒,每次出門就帶兩角錢三角錢,她塞在襪筒。她養(yǎng)過幾只雞,清早一開雞棚一一要在雞屁股里揣揣有沒有蛋要下,若揣著有蛋,半晌午打牌就半途趕回來收拾產下的蛋。可她不大吃雞蛋,只要有人來家坐了,卻總惦著要燒煎水,煎水里就臥荷包蛋。每年的院里的梅李熟了,總摘一些留給我,托人往城里帶,沒人進城,她一直給我留著,“平愛吃酸果子”,她這話要嘮叨好長時間,梅李就留到徹底腐爛了才肯倒去。
我成不成為什么專家名人,母親一向是不大理會的,她既不曉得我工作的榮耀,我工作上的煩惱和苦悶也就不給她說。當知道我已孤單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傷得落淚,她要到城里來看我,弟妹不讓她來,她不領好,氣得在家里罵這個罵那個,后來冒著風雪來了。她的眼睛已患了嚴重的疾病,卻哭著說:“我娃這是什么命??!”
我告訴母親,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難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時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擔在山嶺道上行走,因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處是不能放下柴擔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擔的,從那時起我就練出了一股韌勁。而現在最苦的是我不能親自伺候母親!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我是應該為這個家操心,使母親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現在既不能照料母親,反倒讓母親還為兒子牽腸掛肚,我這做的是什么兒子呢?把母親送出醫(yī)院,看著她上車要回去了,我還是掏出身上僅有的錢給她,我說,錢是不能代替了孝順的,但我如今只能這樣??!母親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錢收了,緊緊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領,摸摸我的臉,說我的胡子長了,用熱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車。眼看著車越走越遠,最后看不見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開始打吊針,我的眼淚默默地流下來。
(選自《我爸我媽》,有刪改)
點讀
太多人回憶自己母親的好,都是直接列舉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來表現母愛的偉大。而賈平凹卻獨辟蹊徑,處處點出做兒子的不好,以此來襯托母親的好。母親無怨無悔地付出,兒子的回報卻只能用錢來證明,初讀是作者的自責愧疚,實則寫出了忙碌的現代人已經忘記了感恩父母。
本文節(jié)選了七個段落,每一段落里母親說的話寥寥幾句,卻使得母親“老實”“本分”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卻給母親勤勞操勞的命運畫了幅素描。每一自然段又都分別選取了一個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里有母親愛孩子,疼孩子,關心孩子,惦記孩子的情感……而這一切,都體現了母親的偉大。
選文2
永恒的母親
□三毛
我的母親——繆進蘭女士,在19歲高中畢業(yè)那年,經過相親,認識了我的父親。母親20歲的時候,她放棄進入大學的機會,下嫁父親,成為一個婦人。
童年時代,很少看見母親有過什么表情,她的臉色一向安詳,在那安詳的背后,總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學的時候,對于母親的存在以及價值,才知道再作一次評價。記得我放學回家來,看見總是在廚房里的母親,突然脫口問道:“媽媽,你讀過尼采沒有?”母親說沒有。又問:“那叔本華、康德和薩特呢?還有……這些哲人難道你都不曉得?”母親還是說不曉得。我呆望著她轉身而去的身影,一時感慨不已,覺得母親居然是這么一個沒有學問的人。我有些發(fā)怒,向她喊:“那你去讀呀!”這句喊叫,被母親丟向油鍋內的炒菜聲淹沒了,我回到房間去讀書,卻聽見母親在叫:“吃飯了!今天都是你喜歡的菜。”
以前,母親除了東南亞之外,沒有去過其他的國家。八年前,當父親和母親排除萬難,飛去歐洲探望外孫和我時,是我的不孝,給了母親一場心碎的旅行。外孫的意外死亡,使得父親、母親一夜之間白了頭發(fā)。
母親的腿上,好似綁著一條無形的帶子,那一條帶子的長度,只夠她在廚房和家中走來走去。大門雖沒有上鎖,她心里的愛,卻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鎖了一輩子。我一直懷疑,母親總認為她愛父親的深度勝于父親愛她的程度。
還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終身大事終于在一場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當全場安靜下來的時候,父親開始致辭。父親要說什么話,母親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動聽地說了一番話,最后,他話鋒一轉說:“我同時要深深感謝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這四個誠誠懇懇、正正當當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當父親說到這里時,母親的眼淚奪眶而出。她站在眾人面前,任憑淚水奔流。我相信,母親一生的辛勞和付出,終于在父親對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極而泣的感觸。
這幾天,每當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趕回家去吃晚餐時,總是呆望著母親那拿了一輩子鍋鏟的手發(fā)呆。就是這雙手,把我們這個家管了起來;就是那條圍腰,沒有缺過我們一頓飯菜;就是這一個看上去年華漸逝的婦人,將她的一生一世,毫無怨言,更不求任何回報地交給了父親和我們這些孩子。
回想到一生對于母親的愧疚和愛,回想到當年讀大學時看不起母親不懂哲學書籍的罪過,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請求寬恕。今生唯一的孝順,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這件事上來討得母親的快樂。
想對母親說: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過那么長路的人,是她;真正經歷過那么多滄桑的,全然用行為解釋了愛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親所賦予生命的深度和廣度,沒有一本哲學書籍能夠比她更周全。
母親啊母親,在你女兒的心里,你是源,是愛,是永恒。
你也是我們終生追尋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選自《永恒的母親》,有刪改)
點讀
本文作者三毛把對母親的記憶和自己的心理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使得關于母親的平面陳述因作者的參與而變得立體。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一輩子把自己鎖在廚房里的母親,沒有讀過哲學書籍,不去探究生命的真理,只是默默地燒出可口飯菜,打點衣食住行,但父親的肯定成為作者進入母親靈魂的入口。
全文夾敘夾議,最后的段落懺悔的感情從筆端油然而生。本文雖然只選取了兩個場景,一個是作為大學生的自己看不起不懂哲學書籍的母親,一個是小兄婚宴上父親講話中對母親的肯定,但留給讀者的卻是辛勤操勞、無怨無悔的母親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