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娘”,顧名思義,指的是擁有女性美貌的男性。他們著女裝,言談舉止、說話聲音刻意模仿女性,常常以假亂真,但他們心理上并不承認自己是女性?!皞文铩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日本漫畫及青少年小說中,作為一種時髦文化,盛行于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近幾年在我國內地大行其道,引起了許多家長的擔憂。本期,我們邀請心理學碩士、教育專家徐兆軍先生,與家長朋友一起討論這個古怪而時尚的社會現(xiàn)象。
——編者
標新立異,嘩眾取寵
嚴望嵩(初二男生的父親):“偽娘”這個詞,我最早是聽兒子說的。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發(fā)現(xiàn)他和兩個男生在房間里男扮女裝,還在鏡子面前搔首弄姿。我大怒,喝散了他們。兒子哭了,像女孩子那樣抽抽搭搭的。他從小就像個女孩子,沒少挨我罵,可他就是不改。他哭著告訴我,現(xiàn)在男扮女裝是時尚,他們也就是玩一玩,沒想干什么壞事。他還打開電腦,讓我看快男歌手劉著的照片。我被驚呆了,如此風情萬種的儀態(tài),怎么會是個爺們兒!兒子用百度搜索,給我找出武漢大學愛麗絲偽娘團的演出視頻,再次讓我震驚。這都什么亂七八糟的!簡直是不男不女,惡心透頂。但兒子堅持說,這叫時尚。望著兒子膽怯、靦腆的神情,我不禁憂從中來:這小子,該不會也是一個偽娘吧?
邵婕(高二男生的母親):我兒子好像也是一個偽娘,起碼也是一個準偽娘,但我怎么也想不出他怎么就變成了那樣!剛上高中時,他還熱衷打籃球,成天跟一幫伙伴在球場上揮汗如雨,回家臭襪子亂扔,蠻陽剛的。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發(fā)現(xiàn)他走路腰亂扭,說話細聲細氣的,對我的衣服和項鏈好像挺感興趣,總想穿戴穿戴。我和老公分析,孩子可能是受同學的影響,因為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兒子有一個叫林暉的同學,耳朵上打有耳洞。我們很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會不會性變態(tài)啊?
主持人:類似的現(xiàn)象,早有家長來電話反映,確實夠讓人擔憂的。還有的家長說,女兒喜歡穿男裝,據(jù)說是學李宇春。請問徐先生,偽娘成風體現(xiàn)了怎樣的社會心理?
徐兆軍(心理學碩士,教育專家):從宏觀上分析,偽娘之風并不奇怪。首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本來就是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目的是標榜個性,吸引別人的注意,尤其是吸引異性的目光,是不成熟的表現(xiàn);其次,偽娘之風迎合了不負責任的媒體一味求新求怪,追求轟動效應的口味,偽娘節(jié)目在電視上頻頻出現(xiàn)。兩者相互作用,像演雙簧那樣,一唱一和,也充分說明了社會心態(tài)的不成熟。
主持人:這兩年,有些媒體的商業(yè)活動的確不負責任,只顧提高收視率,忽視了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正確引導,嘩眾取寵,趣味低俗,影響很壞。
徐兆軍:從深層次分析,盡管不一定具有積極意義,但偽娘現(xiàn)象不失為一種對傳統(tǒng)觀念的突破。傳統(tǒng)觀念認為,女孩要溫柔,男孩要陽剛。青春期的孩子正在試圖確立自己的身份,他們不愿聽憑父母的擺布,而在現(xiàn)實中他們的確也發(fā)現(xiàn),女孩僅有溫柔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學習上勇爭第一,男孩僅有陽剛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在考試的時候心細如發(fā),于是,他們索性反其道而行之。當發(fā)現(xiàn)這樣做吸引眼球時,他們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快感,鼓舞他們繼續(xù)這樣做。
嚴望嵩:偽娘這種風氣有哪些危害?
徐兆軍:如果孩子只是模仿著玩,像舞臺演出中客串角色那樣,就沒有什么危害:如果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那就要當心了,孩子可能會性別錯位,進而影響身份定位、性意識等心理發(fā)育,后患無窮。下面,我們來探討造成孩子性別錯位的幾個家庭因素。
家教不當,性別錯位
主持人:我們先來看一組數(shù)字。調查顯示,中國男孩的體質呈逐年下降趨勢,7~17歲的中國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人矮了2.54厘米;中國男孩比女孩的情緒更脆弱,北京兒童醫(yī)院7年間19196個病例中,男性患兒占69%,其中6~11歲男孩心理疾病發(fā)病率是女孩的兩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也陰盛陽衰,男生學習佼佼者比例呈直線下降趨勢,初中和小學的男孩更是早早就掉隊了……
賀迪(小學五年級男生的母親):是啊是啊,現(xiàn)在的男孩真不像男孩,學習成績比不過女生吧,打架也打不過女生!真是讓人想不通。
主持人:恐怕都與性別錯位有關,都與不恰當?shù)募彝ソ逃嘘P。
石曉玉(初一男生的母親):請問徐先生,什么是性別錯位?
徐兆軍:要解釋性別錯位,先要說說“性別認同”這個心理學概念。性別認同是指人對自己是男是女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身份的認同和確定。一個人從兩三歲開始,就有了初步的性別意識。比如,小孩子會觀察到爸爸和媽媽的不同,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會發(fā)現(xiàn)男孩和女孩身體的不同,也會發(fā)現(xiàn)老師對待男孩和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他們就從這些不同中漸漸明白男孩和女孩的區(qū)別,從而完成性別認同。假如在性別認同過程中,由于父母或者幼兒園老師教養(yǎng)方式失當,孩子在性別認同方面就會出現(xiàn)偏差,就是性別錯位。表現(xiàn)形式有特殊的性偏好、性取向錯位等。
石曉玉:您詳細說說,哪些教養(yǎng)方式失當會造成孩子性別錯位?
徐兆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父母教養(yǎng)不當。有的父母喜歡女孩卻生了男孩,就把男孩當女孩養(yǎng),穿花衣服梳小辮,甚至教孩子蹲著撒尿。孩子養(yǎng)成了習慣,長大后很難糾正。不僅如此,習慣還能帶來心理的適應。男孩會從行為習慣出發(fā),認為自己和女孩是一樣的,再因習慣被男孩們排斥,內心便會孤獨彷徨,弄不清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第二,母親對孩子過分溺愛,或者父親對孩子陪伴較少,使得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對男性角色認同不夠。
第三,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學。孩子小的時候對性的興趣與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是一樣的,不具備道德含義,但是許多父母羞于啟齒,不是敷衍,就是訓斥,讓孩子對性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懼,也容易導致性別錯位。
主持人:學校和社會也要負一部分責任。比如,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女老師居多,男孩在學校缺少男性榜樣,學習、生活都要跟著老師的女性思維走,自然缺乏陽剛之氣;如果再攤上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孩子事實上成天泡在女人堆里。大家想想看,這樣的男孩是不是有點像大觀園里的賈寶玉?他怎么能不沾染點脂粉氣?
徐兆軍:是的,有國際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學業(yè)負擔和競爭壓力是最大的,中國的父愛缺失現(xiàn)象也是最嚴重的。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對男孩女孩都不利,但對男孩的傷害更大。首先,學校通常漠視性別差異,男孩的好動、競爭和叛逆的天性被看做缺點,因為應試教育強調動腦而不注重動手能力,天性好動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學習,缺乏應有的運動鍛煉。其次,在小學階段,男孩的心智發(fā)育一般落后女孩兩年,學習本來就比不過女孩,而除了考試以外,學校又沒有其他的評價標準,致使男孩成了學校里的弱勢群體,自卑,自然是難免的。
科學引導,順其自然
唐寶民(小學三年級男生的父親):看來,做男孩的爸爸責任重大啊!徐先生您快說說,發(fā)現(xiàn)孩子有性別錯亂的跡象,做家長的該怎么教育?
徐兆軍:首先,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F(xiàn)在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共存的時代,許多看起來怪異的事物,其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存在價值,所以家長要以博大的胸懷鼓勵個性,重要的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找到孩子性別錯亂的內在原因,有針對性地教育,且不要大驚小怪,強制孩子改變。
主持人:其實,性別認同逃不脫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比如,女性要溫柔細膩,男性要堅強果敢,就是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對性別的認同。不符合這種固有形象的,人們就會認為他們是異端,稱其為“男人婆”“娘娘腔”,甚至“變態(tài)”“人妖”。但現(xiàn)在男女社會分工日益趨同,性別差異越來越弱化,這是自然選擇的大趨勢,很正常,優(yōu)秀女性也需要堅強果敢,男性精英也需要溫柔細膩。
徐兆軍:對。家長不要嘲笑男孩哭鼻子,不要譏諷女孩風風火火,只要他們表現(xiàn)出了值得肯定的品質,都要加以鼓勵,鼓勵女孩堅強勇敢又耐心細致,鼓勵男孩果斷機智又溫柔體貼,使孩子人格得到全面發(fā)展。
具體來說,如果發(fā)現(xiàn)學齡前男孩有性別錯位傾向,父母只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就能很快看到效果,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性別認同意識剛剛萌芽,很容易糾正。對于中小學生,性別取向出現(xiàn)一些問題,要看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果只是一般的問題,比如男孩性格像女孩,害羞、嫻靜、膽小等,其實不是大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校、社會對孩子的性別期待和影響日益明顯,孩子多數(shù)會自行改變,走向正常。如果問題比較嚴重,男孩的著裝打扮、行為舉止、興趣愛好都偏向女性,而且對同性感興趣的東西都不感興趣,反而對異性感興趣的東西非常喜歡,喜歡與女孩子交往,沒有明顯的性別概念,就是典型的性別錯位。但即使如此,父母也不要粗暴干預,而要看孩子本人的意愿,愿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療。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要順其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不露痕跡地慢慢影響他。這是最明智的辦法。
主持人:說到底,偽娘是家庭教育不當和社會風氣畸形的產(chǎn)物,孩子是受害者。所以,性別教育宜早不宜晚,更不宜撒手不管,讓孩子在懵懂的青春期獨自探險。
[編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