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小學生入學考試漸漸成為家長議論的話題。有些小學為了保障“生源質(zhì)量”,不顧教育管理部門的三令五申,在本不該有的入學考試中設置高門檻,考題越來越難,引起社會各界的不滿;同時,入學考試難也間接使早教朝應試方向傾斜,不僅增加了教育成本,還剝奪了許多孩子享受快樂童年的權利。那么,小學入學究竟要不要考試?考試的內(nèi)容應包括哪些方面?讓我們看看外國的做法。
——編者
美國的入學準備
美國小學生入學前,必須參加測試。測試內(nèi)容被稱為“入學準備”(School readiness),指的是孩子本身是否具備了入學必備的社會性、情緒,以及認知發(fā)展,是一個對兒童各方面發(fā)展狀況的綜合考量。具體內(nèi)容包括視覺識別記憶、聽覺識別記憶、語言的接受表達理解、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等認知能力和社會情緒的成熟程度。
那么,測試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呢?舉例來說,一個5歲的孩子接受測試,各項指標只要符合其年齡發(fā)展狀況即可,年齡范圍是年齡數(shù)加減6個月,即只要在4歲半和5歲半之間,就算基本正常,當然越靠近年齡上限越好。
3~6歲孩子各項認知能力的標準如下:
大動作:3歲的孩子可以從地面上雙腳跳起,4歲的孩子可以拍球接球(球比籃球小,大致是網(wǎng)球的大小),單腿跳,6歲的孩子可以跳繩。
精細動作:如果你讓4歲的孩子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