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師要更新觀念,不斷地采用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而使素質教育真正滲透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學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工作,必須不斷改進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為適應21世紀社會和高校對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學素質教育的推行和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啟動,必須堅持歷史學科主體知識與歷史學科能力相結合的考查方向,穩(wěn)中求變,變中求新,體現(xiàn)注重史實、突出綜合能力、強調(diào)創(chuàng)新意識、加強學科聯(lián)系和強化文字功能等特點。社會的變化,科技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更高的自學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只有及時獲取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務之急。
作為新時期的教育者,我們首先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發(fā)展教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就要從基礎做起——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自然對于知識的掌握會得心應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實施探究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等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教學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趣味教學法的應用。有的教師課前未吃透教材、不了解學生,上課時往往產(chǎn)生課堂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兩種傾向,前者多見于注重知識傳授的老師,課文講完,練習處理后學生無事可做。很多課堂在30分鐘內(nèi)完成,學生在富余時間里,無所適從。與此相反,后者由于擔心完不成教學目標,對教材不作輕重處理,更不作取舍處理,甚至連同書上設計的所有問題,都要個個解析。同時,為“尊重”學生,針對學生的并非“論從史出”的漫談,也不作引導調(diào)控。結果,教學的基本任務往往還未完成就要下課了。所以,教師備課時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做到時間科學分解,問題科學選擇,客觀地把握學情和教情。切忌平均使用,環(huán)節(jié)不全,造成課堂饑飽不勻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爆F(xiàn)代教育學也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興趣。如利用歷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圖文并茂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幽默的語言,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鮮活起來,給學生描繪出一幅幅活生生的歷史畫卷;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語和耐人尋味的結束語;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開展直觀性教學,再現(xiàn)歷史場景;適當進行課堂討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角?,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組織歷史知識競賽或進行課堂演講,活躍課堂氣氛;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啟迪學生思維,提高自身素質等。
從傳統(tǒng)上來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習慣于“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以接受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歷史教學,除了應付考試,沒有任何用處,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xiāng),是人類生命力的水源頭”。加上課堂上講究“師道尊嚴”和“上下尊卑”,學生的個性被壓抑、泯滅,潛能得不到開發(fā),歷史的魅力也就蕩然無存了。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要讓學生獲得探索知識的主動權,就要告訴學生用什么方法,以什么樣的思路解決這些問題。通過交底,使學生胸有全局,主動和老師密切配合,以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ㄗ髡邌挝?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