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一則案例:軒軒,男,六歲。兩周歲時父母離異,一直跟著奶奶生活,家里條件不錯,對孩子很嬌寵,什么都依著他。剛進小班時,軒軒每天早上都摟著媽媽的脖子默默哭泣,持續(xù)了半個月,當其他孩子都適應(yīng)了幼兒園的生活時,只有軒軒還是哭鬧不止。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也不合群,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當有其他孩子和他爭搶玩具或者欺負他的時候,他更是躲開,一個人坐在角落里哭。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問:“軒軒,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嗎?”軒軒鬧得更加厲害了:“我不想上幼兒園,幼兒園里太吵了,玩具還要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我在家里就我一個人玩,沒有人跟我搶,我在這里想媽媽,想奶奶。”
我找來軒軒的媽媽,她告訴我:我和他爸爸離婚了,我父母身體不好,母親胃癌,一直住院,我又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孩子,怎么來得及???只能把孩子寄托給他奶奶,孩子特別聽話懂事,能幫助奶奶做好多事情,晚上還自己洗腳,幫奶奶捶背??珊⒆右舱旄棠淘诩?,不和任何人交往、交流,一點也不活潑,不像原來跟著我的時候,整天笑嘻嘻的。我真的很擔心孩子現(xiàn)在的心理狀況,他好像把自己和世界隔離了一樣。
一、問題分析
據(jù)有關(guān)部門統(tǒng)計資料顯示,如今社會離婚率逐年增高,從而導(dǎo)致單親家庭子女數(shù)逐年攀升,孤獨感、寂寞感和被拋棄感,猶如蟲蟻啃嚙著孩子們脆弱的心靈。他們郁郁寡歡,憂心忡忡,自卑、消沉,天空沒有歡愉的色彩。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關(guān)注的焦點。
軒軒出生在一個經(jīng)濟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離異。從小一直跟著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從不出去和人交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父母的分居導(dǎo)致他從小缺乏雙親的關(guān)心和照顧,雖有奶奶的疼愛,但這遠遠不夠,畢竟不是一份完整的愛。尤其是他還處在成長和發(fā)育階段,大腦的發(fā)育尚未成熟,生活的閱歷還相當貧乏,對各種突發(fā)事件的自我調(diào)控能力較差,因而更容易受到各種有害刺激的傷害。
二、教育措施
在和孩子媽媽交談后,媽媽答應(yīng)配合我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緒,糾正其認知偏差,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完善個性。
第一步:做好情感彌補。情感的缺失需要情感來彌補,我就做了這個“彌補者”。我經(jīng)常用充滿關(guān)心的語氣與他交談,噓寒問暖,取得了他的信任。課間,我摸摸孩子的頭,提醒他該去理發(fā)了;畫畫時,我拍拍孩子的背,告訴他要注意保護眼睛,不然要戴眼鏡了;吃飯時,我和他坐在一起,給他夾一筷子菜……漸漸地,孩子對我有了一種親近感、依賴感,中午睡午覺的時候,他主動和我說:“老師,你有點像我的媽媽。”我知道,他開始接納我了。這時候再進行談心,會減少隔閡,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
第二步:進一步和孩子拉近關(guān)系,讓他覺得幼兒園是個大家庭,我們所有的小朋友都要愛這個家。我經(jīng)常和孩子這樣談話:
【教育實錄】
師:我為什么像你媽媽呀?
幼:嗯,你和媽媽一樣老是摸我的頭。
師:對,在幼兒園,老師就是媽媽。
幼:那你有這么多孩子???
師:對啊,這么多孩子在一起,多熱鬧??!
幼:在家只有奶奶陪著我。
師:對啊,白天上幼兒園,有很多好朋友陪你一起玩,你就不孤單了,晚上回家陪奶奶,不是很好嘛?
幼:嗯,以后我天天來!
這時,孩子已經(jīng)明顯有了上幼兒園的愿望,不再排斥了,也消除了奶奶和媽媽不要他的想法。
第三步,鼓勵他與同伴交往。
【教育實錄】
這一天,孩子是蹦蹦跳跳來幼兒園的。一進門,他就主動和我打招呼,變得活潑了好多。
師:軒軒,你在幼兒園開心嗎?
幼:開心。
師:為什么開心?。?br/> 幼:因為我有了好幾個好朋友。
師:真的啊?你們幾個好朋友都干什么了???
幼:昨天娜娜帶了她的洋娃娃給我玩,說我當爸爸,她當媽媽,我們玩得可開心了。還有小雨帶他的變形金剛給我玩。明天我要帶我的賽車來和大家一起玩。
軒軒有了更大轉(zhuǎn)變,他不僅愿意上幼兒園了,還懂得了如何和別人交往,如何和同伴分享快樂。
第四步,適時地鼓勵。軒軒告訴我,他很喜歡聽老師講故事,他自己也會講故事,特別喜歡回答問題,因為回答對了,老師會表揚他,還會貼小紅花呢,這樣媽媽便會買禮物給他。與他朝夕相處的每一天,我見證著他的點滴變化,他的臉上笑容多了,他的性格開朗多了,集體活動也踴躍參與。有自信,見到老師能主動大方地先打招呼,與其他小朋友也能正常交往,上課還能積極回答問題了。
三、思考感悟
每次看著這些破碎家庭背后一顆顆被震碎的幼小心靈,我都為他們感到憂慮,同齡的孩子正是撒嬌、備受呵護的年齡,而他們卻遭受心靈的重負!家是孩子溫馨的港灣、心靈的棲所、愛的領(lǐng)地、是最安全的地方。父母離異,無疑會對孩子的身心產(chǎn)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老師、社會多方配合、悉心觀察孩子的細微變化,多理解、多愛護,及時給予幫助。引導(dǎo)孩子對家庭環(huán)境的正確認識,多參加集體活動,發(fā)揮特長,努力學習,完全可以避免:自閉、孤僻、煩躁、敏感、不愿與人交流等心理障礙,使他們開朗、自信、健康地成長。
?。ㄗ髡邌挝?江蘇省常州市麗華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