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是一座有著近800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座城市的中心地帶有一片古色古香、威嚴凝重的古建筑群,它是目前國內惟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這座府衙是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縮影,它歷經了滄桑風云的變幻,積淀了豐富的歷史內涵,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地處京畿重地總督位高權重
直隸,直接隸屬也,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直隸總督署,原建筑始于元代,清雍正八年(1730年)經過大規(guī)模的擴建后正式啟用。該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8個皇帝,計有187年歷史,直到清帝遜位才廢止。在清代180年間,它始終是京師的碩大拱衛(wèi)圈,尤其是光緒年間,轄區(qū)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為“關山帶河,聯(lián)絡表里,控扼燕薊,四達之沖”。
由于直隸地處京畿,拱衛(wèi)京師,稍有動亂,便會危及朝廷,所以清朝歷代的直隸總督多為朝廷信任、倚重的大臣,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被視為全國諸總督之首。直隸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統(tǒng)管全省官吏任免、節(jié)制軍隊、訴訟審判、外交處理、題奏咨請、省例定制、歲計審核等軍民要政,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負責。
在清代自雍正至宣統(tǒng)8帝187年的歷史中,直隸總督署歷任總督共74人99任次,其中多為朝中重臣,著名的有修建蓮池書院、倍受雍正帝信賴的“模范督撫”李衛(wèi);有勤政廉潔的“一代廉吏”唐執(zhí)玉;有興農治水、被列為“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觀承;更有清末名臣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李鴻章自同治九年繼曾國藩之后任直隸總督,先后任職達25年之久,是直隸總督中任職最長者。這一時期是李鴻章為官的鼎盛時期,也是直隸總督權力的極盛時期。
清代第一官衙建筑肅穆森嚴
這座衙署嚴格按照清制修建,是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整座建筑坐北朝南,東西寬134.4米,南北縱深約224米,占地3萬多平方米,分東、中、西三路,由中路的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五進院落構成了一條南北中軸線。
大門前兩側那一對頭上有13團卷毛、象征一品大員地位的怒目圓瞪的石獅,似乎仍在向世人宣示著當年那不可一世的威嚴。
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于1米多高的臺基上。大門正中懸掛一個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6個大字,白底黑字,顯得莊嚴肅穆。兩側掛有一副黑底金字抱柱聯(lián):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稱雄,西岳東瀛一屏障;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兩師生。這聯(lián)勾劃出了當年直隸署所管轄的北至蒙古大漠、南達九曲黃河的寬廣疆域和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還把直隸總督集內政外交、治吏統(tǒng)兵重權于一身的八面威風無遮無掩地宣示于世人。
進了大門,視野非常開闊,院內古柏參天,四季長青。經過60多米的甬道,才能到達總督的大堂。大堂即正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各級地方衙門內均設。大堂正中屏風上有丹頂鶴、海潮與東升的旭日,這是一品文職大員的衙門象征。屏風之上高懸的“恪恭首牧”匾是雍正帝御筆親書。廊柱上懸掛著醒目的楹聯(lián),有皇帝賜給直隸總督的御筆,也有曾國藩親題親書的一副楹聯(lián):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
在大堂正南沿甬道不遠處,有一座木質的四柱三頂戒石牌坊。牌坊南側刻有宋代黃庭堅手書“公生明”3個大字,北面正對大堂刻有“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個字。“公生明”作為官場箴規(guī),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體之本末??偠阶美硎拢纯煽吹竭@個牌坊,用來儆誡自己謙恭盡職、公正廉明。
大堂后邊是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取深思熟慮補其不足之意。這里是總督接見外地官員和僚屬、復審民事案件、舉行一般禮儀活動的場所。二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嚴謹,四周廡廊貫通。托檁、廊檐、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細,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風格。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
三堂又稱官邸,為總督的內宅,外人不得擅入。正房明間為過廳,東側屋為簽押房,是總督處理公務的地方;西側屋為書房,是總督讀書寫作、教育子女、休憩養(yǎng)性的地方。三堂的楹聯(lián)為唐執(zhí)玉手書:“將勤補拙,以儉養(yǎng)廉。”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為官勤廉的寫照。因為唐執(zhí)玉甚得雍正皇帝的賞識,這副楹聯(lián)歷屆總督都不曾更換。
三堂后面是四堂,也稱上房,是總督及眷屬起居的地方。這里官氣很淡,清靜幽雅,花木扶疏,生活氣息很濃。總督署的建筑還有寅賓館、武成王廟、幕府院、東花廳、外簽押房、典吏廳、西花廳、辦事廳、旗纛廟、箭道、花園、胥吏房、伙房、庫房等,這些建筑有的如今已不復存在。
近代風云變幻與此休戚相關
直隸總督署承載了74位總督的是非功過,是直隸省興替發(fā)展和清朝興衰成敗的歷史見證。自雍正以后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鎮(zhèn)壓農民起義、興農治水、察吏安民、外交事務、辦理洋務及推行新政等等,都與這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雍正年間,早期的直隸總督李衛(wèi)奉旨在保定古蓮花池創(chuàng)辦了蓮池書院,又稱“直隸書院”。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辦書院熱情頗高,使之成為中國北方最高學府。蓮池書院作為當時直隸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先后存在175年之久,1908年停辦。
乾隆七年上任的方觀承,多次親自率員巡堤查防,探水勘險。北起潮白河、拒馬河、永定河,中經子牙河、大清河、滹沱河,南至漳河、黃河,處處留下他踏勘的足跡。他的治河功績不僅為直隸百姓所稱頌,而且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充分肯定。方觀承還重視農耕,為了推廣棉花種植技術,他根據(jù)棉花生產的流程,親自精筆繪制了一套《棉花圖冊》,把棉花生產需要把握的16個關鍵工序以16幅圖精心繪出,每幅圖都附以文字說明,并各配題七絕詩一首。適逢乾隆皇帝南巡路經保定,方觀承將棉花圖呈圣上御覽。乾隆閱后不僅龍顏大悅,而且在每一幅圖上御題七言絕句詩一首,于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鐫刻于青石上的《御題棉花圖》。
1870年,李鴻章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lián)軍入侵保定,李鴻章在外地訓令“以禮相待”,侵略軍大肆燒殺搶掠。11月6日,以英少將蓋司禮為首的侵略軍將校端坐在總督署大堂正中,將直隸護理總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綁,在大堂跪審,并推出斬殺。這是在直隸總督署歷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審”,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