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永堅
(東莞市樟木頭供電公司,廣東 東莞 523000)
當配網電纜線路投入電力系統運行過程后,其運行工作的水平將直接關系到電纜線路設備的供電可靠性、線路的可用率和電纜線路的事故率。為了保證電力電纜的安全可靠運行,全面掌握電力電纜的運行狀況,必須加強對電力電纜線路的運行管理,以實現電網的安全、經濟、可靠運行的目的。
(1)直接埋在地下的電纜適用于鎧裝和交聯電纜。在選擇直埋電纜線路時,應注意直埋電纜周圍的土壤,對有可能出現的電解腐蝕、化學腐蝕、熱影響及小動物活動的地點敷設電纜應采取防止損傷的措施。
(2)電纜埋置深度(由地面至電纜外皮)0.7 m,如電纜穿越農田時,為防止被農業(yè)機械挖掘,可適當考慮加深。
(3)敷設在郊區(qū)及空曠地帶的電纜線路,應豎立電纜位置標志。
(4)電纜與樹木主干的距離一般不宜少于0.7 m。若城市綠化個別地區(qū)達不到上述距離時,可采取措施,協調解決。
(5)電纜與城市管道、公路或鐵路交叉時,應敷設于管中或隧道內,管的內徑不應小于電纜外徑的 1.5倍,且不得小于100 mm;管頂距鐵路路軌底或公路路面深度不應小于1 m,管長除跨越公路或軌道寬度外一般應在兩端各伸長2 m,在城市街道,管長應伸出車道路面。
(6)電纜直接敷設時,應在電纜溝底鋪上一層磚,兩邊應放磚,電纜敷設以后,上面應鋪100 mm的砂層,然后蓋上一層磚。
(7)直埋電纜自溝引至隧道、人井及建筑物時,應穿在管中,并在管口加以堵塞,以防漏水。
(8)電纜從地下或電纜溝引出地面時,地面上2 m的一段應用金屬管或罩加以保護,其根部應伸入地面以下0.1 m。
(9)地下并列敷設的電纜,其中間接頭盒位置須相互錯開,其凈距不應小于0.5 m。
(1)敷設在溝內和不填砂土的電纜溝內的電纜,應采用裸鎧裝或非易燃性外護套電纜。
(2)電纜在隧道內和電纜溝內宜保持有關規(guī)定所列的敷設的其他電纜同一長度范圍內,應采用防火涂料,包帶作防火延燃處理。
(3)電纜固定于建筑物上,水平裝置時,電力電纜外徑大于50 mm時每隔100 mm宜加支撐,電力電纜外徑小于50 mm時每隔600 mm宜加支撐,排成正角形的單芯電纜每隔1 000 mm應用綁帶扎牢,垂直安裝時電力電纜每隔1 000~1 500 mm應進行固定。
(4)電纜隧道和溝的全長應裝設有連續(xù)的接地線,接地線的兩頭和接地極連通,接地線的規(guī)格應符合《電力設備接地設計技術規(guī)程》的要求,電纜鉛包和鎧裝除了有絕緣要求以外,應全部互相連接并和接地線連接起來。
(5)裝在戶外以及安裝在水井、隧道和電纜溝內的金屬結構物,應全部鍍鋅或涂以防銹漆。
(6)電纜隧道和溝應具有良好的排水設施,電纜隧道應具有良好的照明設施和良好的通風設施。
(1)敷設在排管內的電纜應使用裸鉛或塑料護套的電纜,排管應由對電纜金屬包皮沒有化學作用的材料組成,排管內表面應光滑。
(2)電纜入井位置的距離應根據電纜施工時允許拉力、電纜制造長度和地理位置而定,一般不宜大于200 mm。
(1)水底電纜應用金屬絲鎧裝,如果承受允許拉力、允許使鋼帶鎧裝電纜,在承受拉力大的情況下應盡可能采用按扣或相反的雙層金屬絲鎧裝。
(2)水底電纜應是整根的,但允許有軟接頭,電纜全長應盡可能埋設在溝(海)床下至少0.5 m深處。
(3)水底電纜如不能深埋應采用預防外力損傷措施。
(4)水底電纜線路平行敷設時,其間距為:不能埋設時,盡可能保持最高水位深的2倍;埋設時,按埋設方式或埋設機的工作活動能力而定。
(1)電纜中間接頭和兩端終頭應有可靠的防水密封,以防水浸入;對電纜中間接頭和終端頭,應通過試驗鑒定。
(2)電纜溝、隧道及水井內電纜的中間接頭,以及電纜兩端的終端頭應安裝銘牌和相應標志牌,其相序色和系統相序色相同。
(3)安裝電纜接頭或終端頭應在氣候良好的條件下進行,盡量避免在雨天、風雪天或溫度較高的環(huán)境下安裝;安裝戶外接頭和終端頭時,應有防止灰塵和污物的措施。
(4)敷設電纜時,如電纜存放在敷設前24 h內的平均溫度以及施工現場的溫度低于一定數值時,應將電纜預先加熱。
(1)運行人員是管轄電纜線路直接設備的主人,運行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設備的狀況和安全運行,責任重大,因此要求每個運行人員必須樹立高度的責任感,認真負責,扎扎實實地做好運行工作。
(2)運行人員應做到“三熟三能”。“三熟”是指:熟悉所管所轄線路的設備情況,對基本參數、型號等應了如指掌;熟悉缺陷情況及事故規(guī)律;熟悉本規(guī)程及有關規(guī)程和制度?!叭堋笔侵福耗苷_判斷缺陷和事故隱患;能掌握一般的測試技能;能積累和建立運行技術資料。
(3)必須按規(guī)定的周期、項目、標準對電纜線路定期或不定期地巡視、檢查和測試,并認真做好記錄。
(4)定期巡視。對所管轄的電纜線路、設備要認真檢查,要特別注意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不得在線路遠處一望而過。
(5)不斷積累和整理運行技術資料。要求設備臺賬及缺陷記錄等各種資料正確無誤,缺陷上報及時,臺賬與實際情況相符。
(6)新建和大修改進的工程,要做好質量監(jiān)督以及工程竣工后的驗收工作。
(7)運行人員負責電纜線路的故障巡查,并參加事故處理和調查分析。
(8)電纜線路應每日巡視一次,敷設在水底的電纜線路可每年檢查一次。對挖掘暴露的電纜,應酌情加強巡視。
(9)電纜終端頭,根據現場情況35 kV以上每年停電清掃檢查一次,10 kV電纜線路每年停電檢查清掃兩次。
(10)對敷設在地下的每條電纜線路,應查看路面是否正常,有無挖掘痕跡及線路標準是否完整無缺。
(11)電纜線路上不應堆置瓦礫、礦渣、建筑材料、笨重物件、酸堿性排泄物或砌堆石灰坑等。
(12)對于通過橋梁的電纜,應檢查橋梁兩端電纜是否拖拉過緊,保護管或槽有無脫開或銹爛現象。
(13)水井內電纜在排管及掛鉤處不應有磨損現象。
(14)安裝有保護器的單芯電纜,每年至少檢查一次閥片或間隙有無擊穿或燒熔現象。
(15)對戶外與架線連接的電纜和終端頭應檢查終端是否完整,引出線的接頭有無發(fā)熱現象,靠近地面的一段電纜是否被車撞破等。
(16)隧道內的電纜要檢查電纜位置是否正常,接頭溫度是否正常,構件是否失落,通風、排水、照明設施是否完整,特別注意防火設施是否完整。
(17)檢查海底電纜入海點是否受海水沖刷。
(18)巡視人員應將巡視線路的情況記入巡線記錄簿,以備檢修工根據缺隱的嚴重程度安排缺隱處理。
(19)檢查交聯電纜表面及雨罩有無積灰、絕緣老化現象。
(20)節(jié)日前夕、惡劣天氣、負荷高峰期應特別加強巡視。
(1)電纜原則上不允許過負荷,即使在處理事故時出現負荷,也應迅速恢復其正常電流。
(2)測量直埋電纜溫度時,應測量同地段的土壤溫度,測量土壤溫度的熱偶溫度計的裝置點與電纜溝間的距離不小于3 m,在測量3 m半徑范圍內應無其他熱源。
(3)檢查電纜的溫度,應在夏季或電纜最大負荷時,選擇電纜排列最密處、散熱情況最差處進行檢查。
通過實行以上規(guī)范電力電纜運行管理的措施,必將使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避免麻痹大意,養(yǎng)成自覺照章辦事的好習慣,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以達到保證人身及電纜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