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物理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預學,使學生習得一種預學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課堂的師生互動奠定基礎,真正提高課堂效率,這是許多初中物理教師長期關注并思考的問題。本文意圖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對初中物理有效預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及有效預學設計的特征做一些闡述,以期為教師們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方法。
關鍵詞:預學;有效設計;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1)4(S)-0027-3
1 當前預學設計不當表現(xiàn)及成因
案例1:認識功
(1)功的定義是什么?它的公式和單位分別是什么?
(2)對物體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是什么?
(3)舉出日常生活中對物體做功的兩個實例。
這樣的預學設計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瓷先?,教師把學生引向課本了,但學生無從思考,只能機械的將課本上的內(nèi)容抄一遍,這種無意義的識記既無助于學生功的概念建構,也不利于課堂教學。事實上,究其原因,這是教師缺少預學目標,缺少讓學生主動建構的新課程的理念而造成的。
案例2:認識杠桿
用身邊的器材完成課本P3. 圖113實驗(如圖1),再嘗試用圖2的方法撬起圖釘。
①思考并回答:兩種方法各有什么特點。
②嘗試畫出杠桿示意圖(包含五個名詞的內(nèi)容)圖 1
以上問題的設計包含了學生實驗感悟、對比分析、對杠桿五個名詞的理解等內(nèi)容,教師做了預學的精心設計,有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問題的設計有相當?shù)乃伎伎臻g,學生利用家里的器材能夠做實驗。但設計的①②兩個問題學生是難以完成的,其原因是設計的問題缺少坡度,尤其是第①個問題,問題本身的指向性不明,學生難以回答。
在物理預學的設計中,常見的問題還有如下:
(1)重復課本上的問題,資源浪費;
(2)棄課本,丟掉了預學最本質的意義。
(3)有些預學題思維度不高,簡單的重復抄寫,于概念及規(guī)律的建立無助。
(4)問題過大、過難,問題本身缺少層次性,學生難以回答。
(5)讓學生課前完成的一些小實驗,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生活中是否有這些器材,導致學生無法完成課前實驗感悟的內(nèi)容。
(6)缺少方法的引導,問題設計未能指向學生思維的疑難點、困惑點,學生的思維難以提升。
(7)缺少能引導學生向課本、向生活、向老師產(chǎn)生質疑的有效設計。
2 有效預學設計應堅持的原則
針對以上存在的系列問題,筆者認為有效預設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2.1 目標性原則
教學都是有目標的,預學設計也不例外。預學目標是指教師在學生預學中期待學生達成的目標或預學結果。預學目標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學習規(guī)律,它至少要體現(xiàn)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二是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預學后的知識準備、技能準備、思維準備,存在的問題及要想要探究的問題;三是有利于對學生的預學評價。
2.2 回歸書本原則
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為重要。通過預學設計教師必須將學生引進課本,學生通過閱讀課本、與課本對話,明晰上課要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了解一些概念和規(guī)律建構的過程;明確自己的疑與惑,進而進一步明確聽課的重點及想要搞清的問題。課本是學生與教師對話的一個載體,教師應讓課本真正成為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成為學生發(fā)展的“文化中介”。
2.3 可操作性原則
預學中如何讓學生能獨立地分析問題,獲取信息,建構概念,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預學問題一是要指向性明確;二是要照顧到學生的前備知識和認知能力能與之相匹配;三是要關注學生周圍的環(huán)境或條件能否支持學生的有效預學的實施;四是是否給予學生預學提供一定的途徑。
案例3:對案例1優(yōu)化設計
(1)閱讀課本,對以下問題做出解答。
①物理學中功指的是什么?
②判斷一個物體做功的依據(jù)是什么?
(2)試一試,你能解決以下問題嗎?
①小明同學把一桶水拎上了三樓,小紅同學又將這桶水通過水平通道拎進了教室,請判斷他們是否做功了?并提出你判斷的理由。
②你能否指出物理上的做功與生產(chǎn)、生活中的做工及立功的本質區(qū)別嗎?
優(yōu)化后的預學設計給學生提供了預學的方法,并將探究的點集中到對物理上做功的理解上。通過學生對課本的閱讀及具體問題的分析,明確了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沒有做功;物理上的做功與生產(chǎn)、生活中的做工的本質區(qū)別。這樣的設計,學生可操作,能分析,有效果,同時也有利于課堂的進一步互動生成。
2.4 方法性原則
方法性原則是指以學生的學習心理為依據(jù),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有利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過程、方法進行指導和引導,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即物理教學除了告訴學生“是什么”和“這樣做”以外,還應該教會學生“為什么”和“怎么做”。
案例4:請你利用家中的平面鏡觀察、猜想并探究:
(1)鏡子中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的關系?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如何?你是如何判定的?
(3)鏡子后面是否有這個像的存在?你判斷的理由是什么?
(4)總結平面鏡成像可能有哪些特點?
以上案例在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象的同時,提出了“你是如何判定的?”“你判斷的理由是什么?”這樣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同時又能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指向課堂學習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滲透著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養(yǎng)。
2.5 焦點集中原則
這里的焦點集中,一方面預學設計的問題要集中,讓學生思考的點不易太多,因為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yǎng),需要老師們有更多的耐心和智慧,而剛開始的興趣和成功感對初中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預學題中應涉及到教學難點的有關問題,這有助于學生在課前分組探究,查資料、動手操作、研究討論嘗試解決問題,直至課上通過互動交流直至徹底解決問題。
3 有效預學設計的特征
在了解了有效預學設計應堅持的原則后,接下來,我們進一步分析有效預學設計的特征。
3.1 能激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接觸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關鍵作用。如果學生對學習對象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學習效率將會得到有效提高,同時在興趣中學習,還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其將學習當作一種愉快的享受。
要激發(fā)學生預學物理的興趣,那么教師必須從創(chuàng)設情境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想學、愿做的熱情,想辦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有物品做實驗,誘發(fā)學生的智力潛能。
案例5:實驗:玻璃杯和水帶來的思考。
準備好一只玻璃杯、一些水、一張紙。
(1)用一空玻璃杯,上面蓋住紙片后倒過來,觀察現(xiàn)象并表達。
(2)將玻璃杯盛滿水,用同樣的紙片蓋住,然后倒過來,觀察現(xiàn)象并表達。根據(jù)此現(xiàn)象,你提出的問題是什么?你是如何想到提出這個問題的?
(3)在(2) 的基礎上,將倒置的盛滿水的玻璃杯向左或向右傾斜,你又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4)綜合(2)、(3)實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在第(2)個問題中,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剛才大多了,為何紙片和水都又不往下掉呢?學生必然會產(chǎn)生興趣,接著,繼續(xù)第(3)個問題,會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考,是周圍的什么支持著這么重的水而使它不下落呢?而且各個方向都有?如果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能讓學生交流實驗過程的體會,則課堂效率會更高,同時也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預學的積極性。
3.2 助激疑
質疑不僅是思維的開始,也是所有發(fā)現(xiàn)的前提,更是創(chuàng)新的開端。宋代張子厚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則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疑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與不知、是與非等矛盾的表現(xiàn)。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大膽質疑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如在預學設計時,對于教材中的某些說法、某些解法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探索準確的說法和更優(yōu)的解法,鼓勵學生向教材質疑;在學生自己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對比,能讓學生生疑。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質疑,將學生的質疑問題進行梳理,并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來,這會進一步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
3.3 有層次
學生的認知風格、原有的基礎及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要清醒的、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預學題的設計應該體現(xiàn)層次性。預學題中既有全體必做的,也有選做的,能使不同類型的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都能獲得程度不同的學習上的成功,以此保證預學的良性循環(huán)。
3.4 能診斷
預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在課堂中高效的學習。這里的診斷是指預學題能有效的診斷學生在預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如:概念建構及應用中誤點;思維的中的疑惑點;解決問題時的困難點等,這為教師針對預學狀況進行課前的再一次備課提供依據(jù),進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5 促發(fā)展
預學設計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要有思維的任務,這就是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和迫使學生積極思維的有機結合。它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質疑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基礎。
案例6:“對案例2認識杠桿”的優(yōu)化設計
(1)按照課本P3.圖113的圖(圖1),將圖釘欽入木板中,用螺絲刀按圖示的方法撬出圖釘,通過閱讀課本理解什么是杠桿及杠桿上五個名詞的含義。
在用以上方法撬圖釘時,要想用更小的力,你可以怎樣做,請嘗試一下。你能表述出你的方法嗎?
(2)再嘗試用圖2的方法撬出圖釘。你能在圖上畫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嗎?
(3)在兩種撬圖釘方法中,你感覺哪個更省力?你能猜想其原因嗎?
(提醒:粗體是提供給學有余力的同學做的;實驗中注意安全。)圖 2
優(yōu)化后的預學設計有層次性、更有思維的發(fā)展性。用起子撬圖釘——學生實驗感悟;理解杠桿及杠桿上五個名詞的含義——對照實驗進行課本閱讀;想用更小的力撬——學生思維的提升點;再嘗試用右圖的方法撬出圖釘——方法求異培養(yǎng);在兩種撬圖釘方法中,你感覺哪個更省力?你能猜想其原因嗎?——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直至再畫出杠桿示意圖,加深理解杠桿的幾個要素。以上這一系列的設計,不僅做了很好的分層,也為學生的預學思考提供了方法的引導。
預學設計是否有效其檢驗標準很多,但筆者認為其根本標準應是看其是否促進了學生更多的主動學、更多的主動做、更多的主動思考,更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當然,如何進行有效的預學設計,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學習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閻金鐸.物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瑜.教學問題診斷與技能提高 初中物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欄目編輯李富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