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將
查理·斯瓦伯擔任卡耐基鋼鐵公司總裁時,發(fā)現(xiàn)一家鋼鐵廠產(chǎn)量很落后,便問廠長:“這是怎么回事?。俊?br/> 廠長回答:“我好話丑話都說盡了,甚至拿免職來恐嚇,可他們軟硬不吃,總是懶懶散散?!?br/> 正值日班工人下班之時,斯瓦伯向廠長要了支粉筆,問日班領班:“今天煉了幾噸鋼?”
領班回答:“6噸?!?br/> 斯瓦伯用粉筆在地上寫下一個大“6”,便離開了。
夜班工人接班時,看到地上的“6”,問是何意。日班工人說:“總裁來了,問我們煉了幾噸鋼。我們說6噸,他就在地上寫了一個‘6’?!?br/> 次日早上,日班工人前來上班,發(fā)現(xiàn)地上的“6”已被改寫為“7”。知道輸給了夜班工人,日班工人心里不是滋味,決心給夜班工人一點顏色看看。那一天,他們煉出了10噸鋼。
在日、夜班工人你追我趕之下,該廠產(chǎn)量竟躍居公司所有鋼鐵廠之首。
只用一支粉筆,斯瓦伯便扭轉(zhuǎn)了乾坤:他采用的,正是激將之道。
?。ㄕ浴缎熘莸V工報》)
批評的精要是誘導
陶行知當校長時,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叫他到辦公室等候。
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時,那男孩已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說明你尊重我。”
陶行知再掏出第三顆糖說:“據(jù)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br/> 男孩感動得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
“你已認錯,我再獎勵你一顆?!碧招兄统龅谒念w糖說,“我的糖發(fā)完了,談話也結(jié)束了?!?br/> 員工如果犯了錯,該批評的一定要批評,該懲罰的一定要懲罰,但你是否想到把批評變成表揚,把懲罰變成獎勵?
陶行知用四顆糖告訴我們:批評的精要是誘導。
?。ㄕ浴渡鈭觥飞w烈夫/文)
莫讓獎勵成為“不甜的蜜”
必要的獎勵能調(diào)動起人們的積極性,煥發(fā)起工作熱情,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因此,有人稱獎勵為“神奇的一滴蜜”。然而,現(xiàn)實中也有“不甜的蜜”。
例一,某廠獎勵了一位看起來最忙碌、每天工作時間最長的員工,卻收到一封員工的來信,說是獲獎者一天的工作量,他兩個小時就可以完成,而且工作質(zhì)量更勝一籌。
例二,某企業(yè)為了留住一位欲“東南飛”的“孔雀”,連續(xù)三次獎勵其萬元以上,然而換來的卻是不絕于耳的“早晚還得走”。那些忠誠于企業(yè)的員工說:“該獎的不獎,不該獎的重獎,再這樣,我們不干了!”
例三,某經(jīng)營陷入困境的公司,為了安撫人心,發(fā)給十名堅守崗位的員工千元獎金,結(jié)果一位雖偶然脫離過崗位卻事業(yè)有成的廣告創(chuàng)意人員因此不辭而別。
諸如此類的獎勵,導致了雇員人心浮動。這讓我想起一則“漁夫、蛇與青蛙”的寓言。一次,漁夫出海,偶然發(fā)現(xiàn)他的船邊游動著一條蛇,嘴里還叼著一只青蛙。漁夫可憐那只青蛙,就從蛇口救走了青蛙,同時找來食物喂蛇,蛇快樂地游走了。漁夫正為自己的善行欣慰時,突然覺得有東西在撞擊他的船,原來,蛇又回來了,且嘴里叼著兩只青蛙!
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獎勵得當,種瓜得瓜;獎勵不當,種瓜得豆。因此,獎勵不能簡單從事,需要周密考慮。如果僅憑表象實施獎勵,就有可能適得其反。
(摘自《市場報》鐘 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