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你成為流動人口,就會伴有不公平待遇,這個不公平是隨時隨地的,對我來說,最突出和迫切的就是孩子的高考。”來自內蒙古的杜國旺說,他常住北京,兒子從小學一年級便在北京讀書,現(xiàn)在已進入高二。
對杜國旺來說,兒子即將面臨的高考問題,令他煩心不己。雖然內蒙古的錄取分數(shù)線與北京相差不大,但無論如何也要爭取孩子在北京高考。他的考慮十分現(xiàn)實,由于高考改革分省命題,各地教材不一,回原籍考試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考上理想的大學。
10月29日,由20多位常住北京的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在網絡上公布,其主要建議,就是高考報名資格依據(jù)學籍和父母常住地等標準,而不是戶籍來認定。
無獨有偶,此前幾天,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法學專家郭道暉等15名學者及社會人士,聯(lián)名向國務院遞交建議書,亦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中的考生戶籍限制。建議書提出,將高考報名條件改為考生的學籍所在地,并通過全國統(tǒng)一高考,促使部屬高校降低所在地的考生錄取比例,從而最終消除現(xiàn)有的高考地域歧視。
“學者上書”和“民間方案”在訴求上基本一致,都是試圖將高考與戶籍制度脫鉤,繞開短期內難以改變的戶籍制度,以實現(xiàn)“異地高考”的曲線突破。
據(jù)《財經》記者了解,國家層面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制定中,今年底,即可能以國務院的名義出臺一份改革文件,不再要求考生在戶籍所在地報名考試。
消除高考地域歧視的呼聲由來已久,從技術層面而言,亦無難度,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地方政府。
反高考歧視行動
杜國旺和不少異地考生的家長,都有徘徊于教育部、當?shù)亟涛?、政府信訪辦門口等痛哭流涕的經歷,卻并無效果。他們得到的回復千篇一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guī)定》要求,學生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和招生。
今年6月,杜國旺加入“教育公平公民聯(lián)合行動”,成為一名志愿者,這個成立于2010年2月,由隨遷子女家長組成的志愿者群體,目前活躍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依靠十幾個QQ群交流聯(lián)絡。
從成立之日起,志愿者每個月都會向教育部以及當?shù)亟逃姓块T遞交呼吁書,此外,他們還邀請專家、人大代表等人士就高考改革問題展開研討。教育部方面對這些家長,多次表態(tài)要解決好隨遷子女的高考問題,“問題卻總是懸在這里?!倍艊f。
2010年12月,北京市“兩會”前,在與北京人大代表座談時,一位家長提出:“為什么戶籍就一定大于學籍,而不是學籍大于戶籍呢?”
這個思路迅速獲得家長們的響應,并最終形成了“高考報名資格依據(jù)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等標準認定”的建議案。
“我們的建議考慮了現(xiàn)實操作性,第一,‘北京、上海兩地,至高中畢業(yè)有連續(xù)四年以上學籍’,這強調了學籍的連續(xù)性,即學生在當?shù)亟邮芰x務教育,參加了中考之后,可參加高考。而‘父母經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認定’,是為了避免寄讀性高考移民的出現(xiàn)?!倍艊忉屨f。
在家長們看來,自己的方案考慮到了地方政府對于高考移民等種種問題的擔心,但能否打消其顧慮,他們并不樂觀。
“問題難以解決,客觀上受城市資源限制,主觀上是大城市多年來享用外來人口之利,卻利用戶籍手段回避為其提供公共服務?!苯逃拷逃l(fā)展研究中心教改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說。
怎解地方結
2010年底,國家教改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剛剛成立的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對高考改革方案進行調研,在16個專題中,便包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辦法”和“是否恢復統(tǒng)一高考”。
據(jù)《財經》記者了解,至今年年中,16個調研報告全部完成。
參與調研的王烽介紹,根據(jù)調研情況來看,實現(xiàn)異地高考最大的阻力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擔心的是,教育資源不足和人口壓力過大?!?br/> 但實際上,這種擔心并無實質的根據(jù)。以北京為例,雖然非京戶籍常住學齡人口在北京上小學的增長明顯,但當?shù)貞艏畬W齡人口總數(shù)卻呈下降趨勢,此消彼漲之下,難以得出教育資源短缺的結論。
在調研過程中,王烽發(fā)現(xiàn)很多爭論都是在立場和理念層面上,并沒有具體數(shù)據(jù)支撐。
比如,北京目前高中階段的非京戶籍學生只有不到1萬人,其中高三的學生有多少?最終有多少會參加高考?讓他們在北京高考,到底會帶來什么影響?這些問題都模糊不清。
“開多大口子才會對地方的資源以及人口控制產生影響?各地需要把政策變動帶來的人口和資源壓力做出數(shù)據(jù)調研?!蓖醴檎f,但以往的登記更多是為了加強管理,而不是為提供服務做依據(jù),結果導致外來人口的信息殘缺不全。
“如果人口控制是地方的硬任務,那么政策就會趨于保守,教育部門也沒有多少回旋余地?!蓖醴榉治?。
10月29日下午,在教育公平志愿者主辦的《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方案》發(fā)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曲相霏表示,她所獲知的信息是,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認為隨遷子女就地高考“不僅不大可能放開,還可能會越來越緊”。
今年1月28日,幾位隨遷子女家長在與北京市教委基教處處長魏旭斌交流時,亦得到類似的信息:北京市將先控制人口,再考慮解決隨遷子女上學等問題。
北京市教委的表態(tài),遵循著這座城市近來頻繁提出的人口調控思路。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961.2萬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此前確定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1800萬人的目標。
于是,非京籍考生在北京中高考的問題已然納入到人口調控的政策框架中。
在此背景下,即使取消了高考的戶籍限制,也不意味著解決了異地高考的問題。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民分析,相較于高考,錄取環(huán)節(jié)更為關鍵。
現(xiàn)實中,各地高等教育的錄取率不一,這與各地的高等教育資源直接相關。各地現(xiàn)行的政策均傾向于本地戶籍的考生。
而即使是一些部屬院校,也不可能脫離與地方政府的聯(lián)系。
比如“985工程”“211工程”等都針對部屬高校,其建設資金卻基本是中央與地方一比一配套,而高校在土地、治安、水電等各方面,對地方政府亦多有依賴。
與此對應,部屬高校以提高當?shù)劁浫”壤姆绞?,對地方政府的付出給予回報。這在高校與地方政府簽訂的共建協(xié)議中大都有明確約定。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認為,異地高考牽涉到資源和利益問題,因此必須面對現(xiàn)實,考慮利益平衡。比如,一個外來的學生在家鄉(xiāng)已有一份教育經費,來到另一座城市之后,經費應當部分轉移到流入地來,以此來平衡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關系,一定程度上也減少流入地政府的顧慮。
這一思路基本上與近年來各界多有提及的“教育券”相近。
湖北嘗試落空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正在研究異地高考問題,教育部會和接收外地學生比較多的地方共同推進異地高考。
國家教改辦副主任袁振國則作出直接回應,他認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已經在城市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習的,就有權利在所在城市參加高考。
在高考改革調研16個專題中,“是否恢復統(tǒng)一高考”也是其中之一。這一被15位學者列入建議書的長期性方案,目前亦存在地區(qū)差異。
“有一些省份本來就不愿意再單考。”據(jù)王烽介紹,現(xiàn)在一些地方政府承受著組織出題成本和水平壓力,但仍然有運作比較成熟的省份愿意自己單獨考試。
“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將高中的教育與高考脫離。像美國那樣,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學習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SAT也是統(tǒng)一考試,但它是一種能力測試,考的是學生有沒有上大學的能力,分析、計算、語言表達能力等,而不是應試的能力?!表n民說。如果是這樣,教材不統(tǒng)一的困擾亦不復存在。
目前,各地區(qū)的招生名額,主要是由各高校自主確定,教育部的影響有限。2008年教育部曾作出部屬高校屬地招生比例應限制在30%以內的規(guī)定,但這一規(guī)定的執(zhí)行并不到位,如復旦大學等高校便遠遠超出這一比例。
王烽認為,高考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實現(xiàn)高校招生自主,高等學??筛鶕?j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高考成績等因素,綜合決定是否錄取,從而淡化戶籍限制。不過這個目標實現(xiàn),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但我們等不及這些素質教育和自主招生,我們孩子眼看就要參加高考?!倍艊脑挻砹撕芏嗉议L的想法。
實際上,在北京、上海之外,一些省份正在試圖做嘗試。7月5日,湖北省教育考試院內部公布了一份《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
該方案即提出,“戶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內高中就讀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只要高中三年學籍注冊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內學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將從2009年秋季入學、2012年畢業(yè)的高中畢業(yè)生開始實行。此后的戶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內高中就讀的往屆高中畢業(yè)生,持湖北省的高中畢業(yè)證,也可在湖北報名參加高考?!?br/> 湖北省是勞務輸出大省,兼之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且屬于“高分考區(qū)”,在現(xiàn)實層面,湖北試行“異地高考”的阻力相對較小。
《財經》記者了解到,湖北省“異地高考”的可行性方案已討論了兩年多,近年來關于“異地高考”改革已有小幅嘗試。
2010年開始,湖北省允許“省內借考”,即只要戶籍地與輸入地的市級招考部門雙方達成一致,就可在就讀地報名參考。
但是,湖北省考試院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改革方案尚處在討論階段,還需要各級主管部門審批”。
10月26日,湖北省發(fā)布有關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報名的通知,再次把報名條件限制為“具有湖北省常住戶口的中國公民”。這意味著,至少在2012年,外省籍學生仍然無法實現(xiàn)異地高考。
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看來,早在2006年,中央就已經要求對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以輸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那么接下來以學籍為依據(jù)參加高考,應是上述中央政策的自然延續(x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