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蔽覀冞M而認為沒有生活味的課堂則是死的課堂。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離開生活談語文,或是離開語文談生活,都是片面的。因此,我們要將教學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得語文的經(jīng)驗與知識,在生活中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走進文本,與教材對話
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淺顯,語言比較直白,要想提高常態(tài)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走進文本,潛心研究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揣摩編者的意圖和教材的體系結構,做到與教材真心對話。
1.開展研究性閱讀,擴大學生閱讀面
研究性閱讀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因此,對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武松人手,開展研究性閱讀。學生帶著“武松是何許人?”的問題去閱讀文本,并進行小組討論。有的學生用教材上淺顯的語言敘述了武松是哪里人,他在景陽岡做了什么事情等;有的學生則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對武松的豪邁個性進行了一番評述。由此,學困生在獲取了淺顯的文本信息后有了成就感,學優(yōu)生則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有深度,調(diào)動了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閱讀的主動性。
2.多元解讀文本“生成”問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解讀多元化、生活化可以引發(fā)學生不同觀點的碰撞,教師要善于分辨對錯,分清認識水平的高低,察覺出學生獨特新穎的見解,讓語文課堂因生成而精彩紛呈。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坐井觀天》的課堂情景:
師:讀了這篇課文后,你覺得小鳥和青蛙誰說得對?
生1:小鳥說得對。
生2:小鳥和青蛙都說得對!(眾生笑)
師:(走近學生,面露疑惑,隨即微笑)你這樣說,肯定有你的理由,請說一說你認為青蛙說得對的依據(jù)是什么?
生一時興奮起來……
這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把握了這一美麗的“生成”,由“愕然”到會心的“微笑”,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青蛙說得對的依據(jù)是什么?再讓學生又一次進入文本,探究青蛙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青蛙究竟錯在哪。這時,教師再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探究生活中“坐井觀天”的人和事,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這個成語的人生哲理。
二、立足課內(nèi),對接生活
眾所周知,課內(nèi)教學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陣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立足課內(nèi)“加油站”,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進課堂,實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對接,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更臻科學。
1.要實現(xiàn)教材與生活的對接
積累生活,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要遵循“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的課堂教學原則,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使課堂教學無限接近生活。例如,在教學《槐鄉(xiāng)五月》一課時,筆者這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嘗過槐花蜜呀?在溫暖的五月,讓我們一道走進開滿槐花的小山村,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做一回槐鄉(xiāng)人,好嗎?
生:沒有……好。(學生齊聲回答)
師:你們認為什么地方才稱得上槐鄉(xiāng)?
生1:如皋。
生2:不對,我們?nèi)绺奘情L壽之鄉(xiāng)。
師:那我們?nèi)绺奘遣皇腔编l(xiāng)呢?今天,我們就走進課文,去領略一下槐鄉(xiāng)的風光。一探究竟吧!
學生讀完課文以后,教師繼續(xù)發(fā)問。
師:現(xiàn)在大家知道什么地方可以稱得上槐鄉(xiāng)了嗎?
學生若有所思,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教師點名提問。
生1:我覺得我們?nèi)绺尬逶禄被ㄊ㈤_的時候和課文中描述的一樣美麗。
生2:應該是一個悠遠恬靜的小山村吧。
生3:作者的家鄉(xiāng)。
師:大家覺得他們的回答對嗎?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作者筆下的槐鄉(xiāng)吧,看看和如皋五月的槐花有什么異同。
通過文本內(nèi)容與生活對接,更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并可以要求學生課后寫一段贊美家鄉(xiāng)的文字,進而鍛煉學生的寫話能力。
實踐證明,只在課內(nèi)實施圍著字、詞、旬、篇兜圈子的語文教學是封閉的、不完全的,我們要沖破“教室的四壁”,把教材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語文教學才具有生命力。
2.要實現(xiàn)語文教學向生活的拓展延伸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寬廣。語文學習向生活開放,才會讓學生積淀豐厚的文化,才會開拓學生廣闊的視野。因此,語文教學中,要打破課內(nèi)、課外的界限,將40分鐘的課堂進行充分地延伸。
湖北枝江市瑤華小學徐靜寧老師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領鮮”、“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炎”等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guī)范用字現(xiàn)象,要求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wèi)士,用商家能接受的方式消除這類現(xiàn)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yǎng)成寫規(guī)范字、說規(guī)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和說服能力。
三、讓生活回歸課內(nèi)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學習資源的豐富。將課堂語文訓練和課外語文生活實踐強有力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善讀無字書的習慣,從而積淀生活感悟,豐富課堂生活。李吉林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表演等方式展現(xiàn)生活情境的做法,堪稱典范。請看她教學古詩《春曉》的一個片段: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做詩人,一邊表演,一邊把你寫的詩朗誦給大家聽。
生:(作睡眠狀,半夜聽到風雨聲、鳥叫聲,醒來揉眼)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烏。(走到窗前看看,回想起來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師:現(xiàn)在大家學會了詩歌,放學回家背給奶奶聽,奶奶聽不懂,你就講給奶奶聽,好嗎?(同學同桌分角色準備,試練)
師:現(xiàn)在老師做“奶奶”。
生:奶奶,今天我們學了一首詩,題目是“春曉”。
奶:你會背嗎?背給我聽。
生背全詩。
奶:什么意思,奶奶聽不懂。什么不覺“小”,不覺“大”的?
生:奶奶,這首詩是說春天早晨很好睡,不知不覺天已經(jīng)亮了,這個“曉”不是大小的“小”,是日旁的“曉”,是說天亮了。
奶:又怎么聞到啼鳥?
生:“聞”是聽到,是門字框,底下是一個“耳”,意思是春天早晨到處聽到鳥叫聲。
通過這樣設計表演,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表演生活中相應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同時使學生能夠體驗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動,從而深刻地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將“生活”引進課堂,把學生推向“生活”,只有把語文教學小課堂與生活實踐大社會緊密結合起來,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使語文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為學生知識面的拓寬和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打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