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因此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加強朗讀訓練,對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記憶力,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品位和口語表達以及作文能力,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最佳的朗讀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那么閱讀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情感呢?
一、精彩的導語,鋪墊情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精心設計導語,能激發(fā)學生的讀書欲望。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執(zhí)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時,一上課,就用課件呈現(xiàn)高高聳立的莊嚴肅穆的抗美援朝紀念碑的畫面,并動情地訴說了這樣一段話:“同學們,這是一座為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而高高聳立的豐碑。這座豐碑是由千千萬萬個為人民、為世界和平而壯烈犧牲的烈士的英靈筑就的。在這些英靈當中,就有這樣一位年輕而偉大的戰(zhàn)士?!甭宰魍nD后,王老師以更深情的語氣啟迪著學生的情感:“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呼喚著他的名字!讓我們一起,自豪地呼喚著他的名字!”這樣的新課導入引人入勝,導語句句有情,為整個課堂教學的氣氛奠定了基礎(chǔ)。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fā),他們的心隨著老師激情昂揚的話語,被籠罩在這樣懷念偉大戰(zhàn)士的情感氛圍中了。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教師把文章中內(nèi)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從而在總體上把握了課文的情感基調(diào)。學生能在這樣的情境中更好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豐富的想象,感悟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兒歌、童謠等,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教師應挖掘文中的藝術(shù)空白,啟迪學生在有限的課堂里拓展無限的想象,在具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獲得情感體驗,并讓其把這種情感遷移到課文的朗讀上來。如教學《走,我們一起去植樹》時,讓學生聯(lián)想假如你自己是參加植樹的少先隊員中的一員,你會在哪里植樹,植樹之后還會在這里做些什么,又會對小樹說些什么。在這些想象體驗之后,學生們一個個揚起笑臉,用活潑、歡快的語調(diào)朗讀課文。想象能讓詩中景、詩中人在學生腦海里不自覺地浮現(xiàn)、加工,展現(xiàn)為立體的圖景,使學生步入詩境,寄情于朗讀之中。
三、美妙的音樂,熏陶情感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通過樂曲中音符的力度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給學生一種更直接、更豐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只要選取的音樂與教材語言和諧、協(xié)調(diào),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朗讀《西湖》一文時,配上悠揚的古箏曲來渲染情境,音樂的旋律把學生帶到了西湖邊,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學生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去感受西湖如優(yōu)美的山水畫般的景色,然后隨著音樂輕聲地練習朗讀課文。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文中的語言美,而且感受到西湖景色美。在這種“形”與“情”的交互作用下,學生的情感自然被激起,產(chǎn)生了語感,那種對西湖、對美的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四、直觀的影像、激發(fā)情感
兒童是用圖畫、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把課文抽象的語言符號轉(zhuǎn)化為直觀的、形象的畫面,以幫助學生再現(xiàn)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然后進行朗讀訓練。如教學《2008,北京》一文時,我組織學生觀看首都人民歡慶申奧成功的錄像片,人們歡欣鼓舞的樣子,興奮的歡呼聲,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那歡樂的海洋中。激動人心的畫面扣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扒閯佣o發(fā)”,學生懷著高興、自豪的感情聲情并茂地去朗讀課文,使朗讀層面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得到提升,大大增強了對課文感悟的效果。
五、形象的讀演,體驗情感
根據(jù)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位置,在學生初步得到朗讀訓練的基礎(chǔ)上或熟讀課文后,教師可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讀或演繹課文,體驗角色性格特點,使學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到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中,與課文的角色融為一體,進一步感悟課文,深層次地揣摩語言、品位語言、創(chuàng)設語言,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教學課本劇或童話時,可以先發(fā)動學生做頭飾,自己喜歡哪個角色就做哪個頭飾。學生做頭飾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課文初步感知的過程。然后讓學生把頭飾戴起來進行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
六、適當?shù)脑u議,抒發(fā)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對朗讀進行評議,知道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讀得不夠好,在各抒己見的氛圍里逐步披文入境,明白該怎么讀,并進行自我矯正和自我完善。教師應教會學生評議的方法、評議的具體要求,即引發(fā)學生從語氣、語調(diào)、停頓、重音等方面進行評議,在讀讀、評評、議議的情境中,學生專心聆聽,認真思考、判斷和表達,逐步提高朗讀能力和鑒賞能力。如《秋天》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秋風抓一把桂子的香氣,把夏天的腳印輕輕涂掉?!睂W生要么讀得很響亮,要么讀得很平淡。教師表示也想來讀這句話,然后配以適當?shù)氖謩莺捅砬椋x得有聲有色,學生不由得發(fā)出了會心的笑聲。“老師讀得怎么樣?”學生們分別評議。有的說老師的聲音甜甜的,真好聽;有的說感覺到了秋風里充滿了桂花的香氣;有的說仿佛看到調(diào)皮的夏天那可愛的腳印;還有說也想像老師一樣來讀。這些評議清新活潑,童趣盎然,讓學生置身于童話般的情境中,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激情與參與意識。所以后來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師讀起來。學生在評議中,加深了對課文的體會感悟,抒發(fā)了情感,同時提高了朗讀水平。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教師精心設計情境,就會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情感。語言的描繪、音樂的渲染、圖畫的再現(xiàn)、角色的扮演等,有機結(jié)合運用,更能發(fā)揮朗讀的特殊效應,增強情感表達,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ㄘ熅庬f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