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職院校大力開展人文教育,培養(yǎng)具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質勞動者,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語文是職業(yè)學校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更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文章結合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征,明確了人文教育的內涵,闡述了中職語文教育應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問題,并對如何在中職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些個人觀點。
關鍵詞:中職語文;語文教育;人文教育
21世紀的青年,應當是適合于飛速發(fā)展的社會要求的高素質青年,不僅要具有高度的人文知識,更要具備高度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語文教育應當“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體現(xiàn),是教育新理念的體現(xiàn)。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語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復歸的今天,有必要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中職語文教育應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內涵
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界就很重視人文教育。孟子說:“教人從善,謂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都是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何謂人文教育呢?
所謂人文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人文素養(yǎng)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是靈魂。人文精神是以人為主題,以文化構建為底蘊,以意義追求為指向的人的生命體現(xiàn)、生命確立、生命發(fā)展的法則和原理。人文知識若沒有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滲透和定向,就成為理性的認識。只有人文精神孕育其中,才可以轉化為人文情感、人文情懷。
二、中職語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教育
為什么在中職語文教育中要注重人文教育?
1.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規(guī)定了人文教育應成為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作了明確的界定。語文學科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特別強調“語文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方面所承擔的任務”,提出要“注重道德修養(yǎng)、人文精神、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養(yǎng)”,要“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明確提出了語文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上應承擔的責任。于漪老師在理論研究、現(xiàn)實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是語言的工具訓練和人文教育的綜合?!敝鲝垖W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語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2.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話說:“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痹诘掠芾矸矫?,很多職校往往采用所謂量化管理模式,對學生的學習及表現(xiàn)進行分值統(tǒng)計,被稱之為“德育考核”,在對學生評價中往往占有比學習成績更重的比重。這種管理體制對有些學生確有一定的約束和規(guī)范作用,但并沒有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長久下去,一些學生就會對這種缺少人文關懷的制度產(chǎn)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緒。
許多學生在初中時表現(xiàn)就不是很好,有著嚴重的自卑心理,進入職校對他們來說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職校對他們來說畢竟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希望的起點。再加上職校招生的地域范圍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縣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們離開父母以后開始過像大學新生一樣的獨立生活,因此會產(chǎn)生更多更強烈的情感饑渴,需要有人給予關懷和愛護。可他們一到了職校,面對的就是比初中更嚴格的冷冰冰的規(guī)章制度,久而久之就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你叫他往東,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產(chǎn)生反抗對立情緒,當面頂撞,公開叫板;因此一學期下來處分已堆了一大疊,可是校紀校風依然沒有好轉,違反紀律的同學照樣層出不窮。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彌補職校的這種“硬管理”所帶來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廣闊的空間,語文教學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一切人的規(guī)律和規(guī)矩,體會各種人情味。試想一個思想端正,意志堅強,有著高級審美趣味的學生又怎會每天無所事事,惹是生非呢?因此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職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沃土。
三、在中職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人文性意味著: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對學生文化個性的重視,使課堂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huán)境中,教師要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樹立人本觀念,注重與信任每一個學生。中職學校的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可從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語文教材及教師自身幾方面實現(xiàn):
1.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人格教育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中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健全人格。如: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充滿活力的課堂;重視“合作教學”,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教互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操作過程,力求創(chuàng)新,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如采用辯論、演課本劇、質疑、背功大比拼等教學形式和手段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2.從教材中汲取人文教育因素
語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載體。中職語文教材中,有眾多古代圣賢、領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跡、精辟論述、格言警句等折射著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現(xiàn)代作品中有許多熱愛祖國、尊老愛幼、關心他人且認真細致謙遜的課文,這些表現(xiàn)出社會責任感的篇目,最適合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在語文教育中,因課制宜、因勢利導,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發(fā)掘出來,充分發(fā)揮,深入闡述,使學生受到陶冶,銘記在心。如《手》中于仲嘉醫(yī)生急病人所急,憂病人所憂的高尚醫(yī)德;《燭之武退秦師》中已七十古來稀的燭之武在國家危在旦夕之際,挺身而出,夜赴敵營,救國家于危難中;《華佗傳》領略了華佗的偉大形象和人格魅力;《荷花淀》《紀念劉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閃耀出忠于祖國、尊老愛幼、勤勞、認真、謙遜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質。如學習《項鏈》一文,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虛榮的危害,還要讓學生體會到瑪?shù)贍柕履欠N勇于承擔責任、吃苦耐勞的品德;《最后一片葉子》中老貝爾門用自己垂危的生命去挽救別人的生命的崇高形象;《她把護士變成了天使》中南丁格爾對護理事業(yè)的孜孜追求,矢志不渝的美好形象激勵著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對護理事業(yè)的追求;《我的母親》中母親勤勞刻苦、意志堅強的思想性格;《石縫間的生命》則使學生激發(fā)起對生活的熱愛……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光輝榜樣。因此,教師應自覺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過語言文字流入學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使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領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見賢思齊,形成健康的人格,樹立理想的人格目標。
3.加強教師的人格修養(yǎng)
人們常說只有一流的教師才能教出一流的學生。每個老師本身就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教科書,研究表明教師的作用在學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關重要。這就對老師提出了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語文教師如果具有頑強的意志、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能力、樂觀自信的上進心、寬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質;具有人本思想、開放的大語文觀、終身學習等先進的教育觀念;具有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過硬的教學本領、扎實的語文功底等學習品質,就一定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其人格也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教師要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