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月10日開通“陳先紅紅樹林”新浪微博以來,我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微博控。在每一個碎片化的空閑時間,甚至于大段大段的學習時間,都情不自禁地沉浸在iphone4的蘋果力+新浪微博的圍觀力所建構的“人聯(lián)網(wǎng)”世界里:新鮮的資訊、智慧的思考、豐富的情感、沖突的社會、激揚的情緒……3個多月近萬名熟悉或者陌生的朋友注視,讓我深度體驗著“微傳播”的生活圖景和關系模式,讓我和這個世界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了。我在微博上寫道:“新聞傳播學院的老師,不開微博是不合格的,否則,我們永遠只能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去做明天的事情?!?br/> 那么,微傳播到底意味著什么呢?這可能是每一個參與和關注微博的人最關心的話題。早在2006年,我在《論新媒介即關系》一文中就提出了新媒體的關系性本質,如今微博傳播則給了一個最有力的證明。我認為,微傳播的本質就是“公共關系性”,“微傳播即公關”。這同樣是一個大膽的預言,這既是對“新媒介即關系”的熱烈證明和發(fā)展完善,也是對“媒介即訊息”的劃時代挑戰(zhàn),下面主要從認識論、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四個哲學維度進行簡要闡述。
第一,從認識論來看,“你所關注的人,決定了你看到的世界”,正如Facebook首席運營官范納塔所說,“如果把今天的互聯(lián)網(wǎng)想象成一個鏡頭,那在鏡頭之下的,就是你所熟悉和信任的、擁有自己獨立想法的個人。透過鏡頭就能夠看到整個世界,就是這個平臺所具備的能力和潛在價值”。“在微博上,建立一個基于真實身份的在線信息,建立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檔案,和別的用戶通過同‘個關聯(lián)進行通信”,“瀏覽所有關聯(lián)并加入系統(tǒng)內其他用戶所建立的關聯(lián)”,這樣,通過每個人的“六度關系空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夠通過各自的關系網(wǎng)相互串聯(lián)起來。在這個鏡頭之下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我一世界之間有你,在你一世界之間有我。世界是關系的集合,人是關系的居間者。有什么樣的關系,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第二,從本體論來看,所謂“微傳播即公關”并不是簡單地指各類主體在微博上開展的公關活動,如微公益、微訪談、微營銷、微外交、微事件、微報道、微征婚等,這些都是微博傳播的表象和具體應用。究其實質,微傳播的本質則是“公共關系性”,即在個人、社區(qū)、地域、社會和國際五個層面,全面實現(xiàn)公開化、透明化、網(wǎng)絡化。微博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如“透明度、信任、聯(lián)系、分享”,也正是公共關系誕生之初所秉持的理念。在微博世界,人們所有的關系都暴露在一個公開的、透明的公共空間里,使之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公眾性、公開性、公益性和公共輿論性,而這正是公共關系的本質特征。你只有一個身份,因為“今天這個世界的透明度將不會再允許一個人擁有雙重身份”,你要用真實的方式進行交流,通過跨時空接觸,公開承認自己是誰并在所有朋友面前表里如一。只有這樣,你才能不斷地擴大自我認同的邊界,不斷地實現(xiàn)著“個體我一社會我一生態(tài)我”的提升和超越,主動和整個世界融為一體。
第三,從方法論看,“微傳播”研究對象主要是關系數(shù)據(jù),而不是傳統(tǒng)的屬性數(shù)據(jù),因此其研究方法主要是網(wǎng)絡志研究、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等,社群圖、關系矩陣等這些分析工具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的定量測量方法,從而帶來一套全新的概念體系,如強關系與弱關系、橋關系與洞關系、派系和小團體、關系密度、關系強度、點入(出)中心度、點入(出)中心勢等。比如可以將微傳播的公共關系性,具體概念化為“延伸性、互動性、媒介性”等社會網(wǎng)絡性測量指標:延伸性反映了微博的關系長度,具體表現(xiàn)為關注和被關注數(shù)量;互動性決定了微博的網(wǎng)絡密度,具體體現(xiàn)為互相評論的頻度;媒介性決定了微博網(wǎng)絡強度,表現(xiàn)為關系中心性和中介性等,這些都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四,從價值論來看,微傳播即公關的革命性意義在于,它把互聯(lián)網(wǎng)從以google為代表的毫無感情色彩的信聯(lián)網(wǎng)時代,導向了以facebook為代表的極度透明和真實身份的人聯(lián)網(wǎng)時代,這是傳播學從信息傳播回歸關系傳播的根本性轉變。以人、關系、交互、信息、服務等構成的社會網(wǎng)絡圖譜,正在把人類世界帶入一個集體返祖的關系社群和氏族部落之中,由此最終可能將會形成一個“微公關”世界。放眼未來,由于新媒體技術徹底改變了社會關系域,世界可能將變成一個國家,即公共關系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