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南人吃米,北人吃面。作為典型的南人,我每天只習慣于吃米飯。盡管我有時也會吃一頓餛飩、面條之類的面食,但倘若連續(xù)吃上兩頓,就渾身不自在,特別想吃米飯。
大學畢業(yè)時正值“文化大革命”,聽說貴州人吃米飯,我就辦妥手續(xù),去了貴州。當時,我被分配到一個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縣城。初來乍到,我們這些陸續(xù)抵達報到的大學生暫時被安排在縣革委(縣革命委員會的簡稱)食堂用餐。讓我意想不到的是,貴州人盛行吃甑子飯,先將米煮過一道,濾去米湯,然后放在木制的甑子里蒸熟。甑子飯做起來頗為麻煩,而且于我而言,口感不及一次煮成的燜鍋飯。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那段時間當地糧店向居民定量供應的糧食有細糧和粗糧之分,細糧是大米,粗糧是面粉和包谷面(即玉米面),出售細糧時要按一定比例搭售粗糧。因此,我們早餐吃稀飯、饅頭,中餐、晚餐吃用包谷面與大米混蒸而成的混合飯。因包谷面色黃、米飯色白,黃白相間,當地人俗稱“金銀飯”,我們則戲稱“蛋炒飯”。不過混合飯里畢竟米飯多于包谷面,雖然不如純米飯好吃,但我還不覺得很難吃。好在吃混合飯的日子不長,不久我們就吃上了米飯。
然而,那年月在偏遠的山區(qū)農村,為溫飽發(fā)愁的農民卻不敢奢望米飯,只能天天以純包谷飯果腹,能夠在包谷飯里摻點米粒的人家已經算是小康了。一次下鄉(xiāng)工作時,我還真吃到了這種前所未見的包谷飯。
那天吃過早餐,我跟隨公社黨委陳書記翻山越嶺,步行許久才到了要去的山村。那里山巒起伏,山谷綿延,山高坡陡,山多地少。由于耕地大多為旱地且十分貧瘠,既耐旱又高產的包谷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包谷飯就成了村民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主食。
中午時分,村支書帶我們到一戶農家吃飯。女主人做飯手腳利索、動作嫻熟,說話間飯菜就擺好了。飯自然是包谷飯,菜也非常簡單:一碗臘肉蒸腌菜,一碗米豆燴酸菜,一碗素白菜蘸辣椒水。那幾個菜美不美味還在其次,關鍵是那金燦燦、香噴噴的包谷飯吃到嘴里如同鋸木屑,嘴唇、胡須還會沾上包谷細粒,口感則和我小時候愛吃的爆玉米花判若兩物。不過最難以忍受的是,吞咽時喉嚨有強烈的戳痛感,簡直無法下咽。我吃著粗糙干澀的包谷飯,不由想起松軟可口的米飯,越想越覺得包谷飯?zhí)y吃了。我暗自叫苦不迭,無奈饑腸轆轆,又見陳書記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只得胡亂扒了幾口包谷飯,努力咽下喉去了事,根本就沒有吃飽。雖然這是我平生吃過的唯一一頓包谷飯,但它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中,至今難忘。
飯后聊天,我才知道包谷飯的制作過程十分繁復,不僅耗時耗工,而且水量及火候不易掌握,技術不到家是絕對做不好的。包谷飯的通常做法是:用石磨將曬干的包谷粒磨成包谷面,用篩子篩去皮殼;將包谷面在竹編的簸箕里用清水均勻拌濕,水量以手捏包谷面不出水,手放包谷面能松散開為宜;用飯瓢將包谷面舀入甑子,把甑子置于鐵鍋中,鍋里灌水,水不能太多;將包谷面蒸至五六成熟,蒸時火要大,熱量要充足;將甑子端出,把還未蒸熟的包谷面倒入簸箕內,同時把甑子放回鍋里預熱;用飯瓢將包谷面搗散至互不粘連,然后用清水再次拌濕,水量須恰到好處,水多包谷飯?zhí)珴瘢侔蕊執(zhí)?;待包谷面完全吸收水分后復入甑子,蓋上甑蓋,旺火再蒸,熟透即成。
如今,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缺米吃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即便在昔日貧困的山區(qū)農村,盡管地里種出的糧食還是包谷,但農民都已改吃米飯,包谷是留著喂豬的。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專家對包谷多有溢美之詞,稱其富含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大量人體生長發(fā)育所需的支鏈淀粉和賴氨酸,營養(yǎng)價值之高為米、面等主食所無法比擬;粗纖維豐富,有利于增強消化道良性蠕動,從而有效減少發(fā)生腸道惡性病變的可能,等等。于是,一些吃膩了米飯的城市人又把目光轉向包谷飯。包谷飯因而上了他們的餐桌,甚至進了一些上檔次的飯店,還美其名曰“黃金飯”。不過,回想起當年吃包谷飯的情景,我仍然心有余悸,不要說吃包谷飯,就連再嘗一口的念頭也沒有。
在各種主食中,我對米飯情有獨鐘,喜食米飯的飲食習慣將伴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