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去香港自由行,我常會推薦他們下榻在地處九龍佐敦道旁一條小岔路上的“偉晴軒”。不光是因為這家旅館的房間寬敞明亮整潔,進出方便,鬧中取靜,價格合適,還因為在它的對門有一家被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欽點”的食肆——順德公漁村酒家。
既然喚作“漁村”,自然以各種海鮮河鮮美食出名,烹飪制作,自有一套。不過,對我而言,印象更深的是這家店精心制作而且價格公道甚至帶點“公益”的各色煲仔飯。根據(jù)澆頭的不同,有十來個品種,如臘味飯、冬菇滑雞飯、豆豉排骨飯、豬肝飯、燒鴨飯、白切雞飯等,每份售價都在20元港幣以下。一份下肚,也就有八九分飽了,美味又耐饑。
這家食肆每天早晨6點鐘就開始營業(yè)了,第一批客人往往是居住在附近的老人。他們或顫顫巍巍拄著拐杖單個而來,或是老夫妻倆相攜相助結(jié)伴而來,或是由傭人幫助坐著輪椅車前來。不一會兒,就把整個飯?zhí)米脻M滿當(dāng)當(dāng)??吹剿麄兠雷套痰仄穱L那一罐罐煲仔飯的情景,真令我感動,也令人垂涎。不過,這種物美價廉的煲仔飯,每天的供應(yīng)量有限,要吃就得趁早,因而,我常告訴朋友不要睡懶覺。
在香港,煲仔飯其實是一種很普通的美食。既然稱作“煲仔飯”,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小煲煮的飯。這種小煲與常見的砂鍋又有點不同,似乎是用類似瓦片的材料制成的。
正宗的煲仔飯對米特別講究,必定是用泰國出品的絲苗香米。取其堅實細密晶瑩,一粒一粒,清楚扎實,口感好,滋味濃,不易被各種湯汁浸爛,有嚼勁。
煲仔飯與各種臘味是天然絕配。什么臘腸、潤腸、臘肉、臘雞、臘鴨,都是煲仔飯常用的主角。肥瘦相間的臘味香味特佳。當(dāng)晶瑩剔透的米飯吸飽了臘肉的精華后,飽含湯汁,濃郁咸香,肥而不膩,溫潤可口,食過之后暖乎乎的,頓覺神清氣爽,吮指仍是意猶未盡。
好吃的煲仔飯還有兩個不可忽視的特征:一是跟著煲仔飯上桌的調(diào)味汁,它的顏色是深深的,會讓人誤以為很咸。蘸一點放入口中,不咸,夠鮮,還帶點甜味。把這汁水倒入熱騰騰的飯中,有時還會有一絲哧哧的響聲,很有點立體感。我討教過師傅,這汁水如何會這般美味?師傅笑著說,是精心調(diào)配出來的。后來我才了解,這汁水是用生抽、美極鮮味汁、魚露、鹽、糖、雞精再加上清水,攪勻后調(diào)配而成。這汁水,是煲仔飯的香味魔法師,把煲仔飯變得美不可言。師傅說,煲仔飯在蒸煮時是不加任何調(diào)料的,因此這汁水便顯得分外重要。
另一是煲仔飯底部那一層金黃色的薄薄鍋巴,這是吃煲仔飯最不能放過的好東西。它與普通的鍋巴可大不相同,不但脆,而且滋味深長,集中了整個煲的精華。這層鍋巴,干香脆口,當(dāng)你用勺子撥動煲口的鍋巴,沿著煲壁直到煲底,可輕易地把整個煲的鍋巴都揭下來。放一片在嘴里慢慢嚼動,齒間留香,回味無窮。
要出產(chǎn)這層特色鍋巴,也有一番講究。首先煲要選過,底層最好有一層光亮的釉底,不可有砂眼;其次,洗碗工也不能馬虎,要用鋼絲刷把殘留物刷得一干二凈才行;再次,在放入米與水點煮之前,可在砂煲底部先抹上薄薄一層油(也有在煲仔飯的邊上四周,倒入小麻油),然后用小小的火一直慢慢地煎它。這樣就可以吃到一層又脆又焦香的鍋巴了。
小小一罐煲仔飯,若要做得成功,還得花一番心思:煮前,先得將米洗凈,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直到泡透米心;在煮的過程中,要控制好火候,火太猛,水分會溢出,帶走浮在面上的油,煮出的飯便沒有爽滑口感;煮到七八分熟時,臘味或其他澆頭要滿滿地蓋在米飯上,再蒸上一蒸。此時,米飯也就吸收了澆頭的香味與美味。
平時看師傅在那一排排煲仔前操作自如,似乎漫不經(jīng)心,隨手可得?,F(xiàn)在想來,真是看人挑擔(dān)不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