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大概很少有哪位大學生說要到農(nóng)村或工廠實習的。
在高考還未恢復的年代,中學生都有一兩次“實習”的機會,不過那時不叫“實習”,而是稱“學工”、“學農(nóng)”或“學軍”。記得那時我們的學校都有“校辦工廠”,放些簡單的車床臺、虎鉗等設備,有專門的工人老師傅指導。每當學期中輪到一周學工時,都非常的興奮與珍惜。而至于學農(nóng),則更是不啻為一次快樂的“郊游”。那時我們?nèi)ソ伎h學農(nóng),都是打好背包、排好隊伍步行十多里路前往的。一路上為避免疲勞枯燥,還不斷地唱歌與喊口號呢!
盡管在當時,“學農(nóng)”或“學軍”多被抹上不少政治色彩,但在我們學生們的眼里,用現(xiàn)在的說法,至多也就是磨煉意志品質(zhì)的“吃苦訓練”而已。所以學農(nóng)苦歸苦,而其中的趣事也不少。
記得我那時學農(nóng)的地方,就是當時被稱作川沙縣的龔路公社。那時我們從市區(qū)學校出發(fā),擺渡過江后再步行拉練到龔路,一路上感覺非常遙遠,簡直就像是去偏僻的遠疆一般。在那里學農(nóng)勞動兩星期,其他內(nèi)容1ec02430427a365d990b1453b5c07f97bc6422373450795293b75ceffd801760不記得了,但印象較深的則都是關于“吃”的故事,如吃“炒麥粉”和“吃螞蟻”等。
所謂“炒面”,就是上海人稱的“炒麥粉”。在學農(nóng)時,這可是個緊俏品。有幾個家里條件好的,還用白砂糖、芝麻和著一同炒,那就更是“高檔品”了。有位同學就帶著母親為之精心炒制的“高檔品”,但他老舍不得吃,也許是窮日子過慣了,所以總想著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因此每當同學們吃點心時,他總是擺擺手說:“不餓不餓,待會再吃?!币恢皇謱锏某贷湻畚娴镁o緊的。不料在一次行軍中一跤摔在了水塘里,包里的炒麥粉全部“泡湯”。為此,他懊惱了兩個月!
學農(nóng)時,當炊事員是份美差,既可以不用下地勞動,還可以隨時弄點東西嘗嘗,所以這美差我們往往都讓給一些需要照顧的同學。一位女同學曾透露說,一般炊事班都連著豬圈,當時她所在的農(nóng)村恰是蔬菜產(chǎn)地,給豬吃的飼料中也有許多菜秧。她們覺得很可惜,想到同學們的伙食都很緊張,為了節(jié)省伙食費,于是便“豬口奪食”,將菜秧濾篩一遍,挑出菜心炒來吃。干完一天活回來的同學們不知底細,還吃得特香。
那時有許多同學正值長身體階段,所以飯量特大。我有個同伴每逢晚飯后,都要再打一盒白飯,放在那時常用的鋁制飯盒內(nèi),以備半夜餓時吃。
那時學農(nóng)大家是睡地鋪的,而且都聚集在一個大會場里。有天深夜,同學們都關燈歇睡了,那同伴肚子又餓了,他照例摸黑打開飯盒,扒起白飯便吃。邊上幾個同學被一陣唏哩嗦的聲音鬧醒,拉燈一看,只見該同學的臉上紅白夾雜,滿嘴的飯粒還爬滿了螞蟻,禁不止大笑起來。原來,他的飯盒藏在地上時就招惹了密密麻麻的蟻群,而這位同學黑夜吃飯時根本看不清,以致發(fā)生了“夜吃螞蟻”的窘狀,事后多年一直成為笑談。
如今的龔路,早已沒有了農(nóng)田與小河,一片片樓盤拔地而起。即便還有些空曠的閑田,也早已被圈起,成了房產(chǎn)商覬覦開發(fā)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