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紅薯的奮斗歷程充滿傳奇色彩,它絕對不按常理出牌。
紅薯原本劃歸于“薯芋類蔬菜烹飪原料”,此類別包括山芋、白薯、地瓜、土豆,芋頭也偶爾進來湊熱鬧。與眾多的薯類并列,要想出“薯”頭地是很困難的,紅薯狠下心來,背著“數(shù)典忘祖”的罪名,將名字改為“紅薯”。如此,單憑顏色就能分辨清楚——這是紅薯走向希望的第一步。
雖然改了名字,但紅薯的外貌依舊是傻、大、笨、粗,點擊率遠低于大米、面粉,甚至比不上黑糊糊的蕎麥。紅薯的烹飪方式很簡單,無非是蒸、煮、烤三種,一副前途渺茫、自生自滅的樣子。因粗獷的外表和直白的烹飪方法,紅薯在南方某些地區(qū)被稱作“苕”,與反應遲鈍、能力低下的弱智者是同一個意思。唉,一種普通的食物居然被諷為智商偏低,還有什么比紅薯更悲哀的嗎?
就在大家都以為紅薯失去希望、心灰意冷的時候,紅薯做出了一系列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它先攻下甜食堡壘:紅薯去皮放在大碗里,加冰糖、蜂蜜及水,小火燜煮后成為色澤橘紅、半透明狀、湯汁濃黏、軟中帶糯的“蜜汁紅芋”;接著是粗糧細做:紅薯蒸熟切片后撒上黑芝麻粒,放在太陽底下曬成芝麻薯片,低碳又健康,風頭直逼油炸薯條。看到了希望的紅薯,又投身到成菜菜品中:紅薯切絲,與干辣椒、米醋用大火爆炒,酸辣脆甜,是農家菜肴的典范;紅薯切塊與五花肉同蒸,結束了粉蒸菜底單槍匹馬的歲月,蒸菜系列因紅薯而增添魅力!
滿懷希望的紅薯,道路越走越寬廣。前不久去某賓館進餐,飯后服務生送上一道甜點,名曰“金銀鑲”:銀白色的錫箔紙裹著麻將大小的點心,揭開一看,黃澄澄的薯泥裹在如蓮花般盛開的錫箔紙里,一派風光無限的旖旎情調。品嘗一口,眾人皆驚:這軟玉溫香的竟是紅薯!
走出賓館,不遠處是一家菜場,地上躺著沾滿黃泥的紅薯。一束陽光折射在紅薯從容平靜的面容上,仿佛表達著紅薯的追求:雖然布滿塵埃,卻始終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