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起幾個非常會做菜的朋友是否看菜譜學(xué)做菜,他們的回答是,菜譜上寫的只是提醒讀者不要忘記加什么料,而菜要做得好還得靠經(jīng)驗。比如說做魚,菜譜中雖然把步驟寫得非常清楚,但是如何去骨、去內(nèi)臟,如何確保魚肉不苦,都有很多講究,只有邊演示邊講解,親眼看到整個過程,才能真正學(xué)會做這道菜。
我在讀菜譜中也發(fā)現(xiàn),有的作者把步驟寫得太復(fù)雜,光準(zhǔn)備材料就有十七八個步驟,而有些菜譜號稱15分鐘的家常便飯,根本就是叫讀者買個外賣,回來后加熱就變成自己的菜。終于明白,當(dāng)年美國著名園藝家MARTHA
STEWART的第一本菜譜書雖然暢銷,但沒有得到專家的支持,原因就是專家第一時間拿到書后就去廚房一個個步驟照著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寫出來和做出來的根本是兩回事。
我的經(jīng)驗是,不用為了給小孩子做菜而特地去買幼兒菜譜,因為給孩子設(shè)計的菜譜未必對每個小孩子胃口,家長們需要每天觀察孩子的喜歡,再給他變換花樣。這其中要注意幾點:1.給孩子吃的食物必須是小塊的,如牛肉,不要選有筋的,否則不容易吞咽;2.油炸的食物好吃卻不健康,可以改用烤箱來烤;3.外面買的雪糕偏甜膩,可在家里做低脂冰淇淋。
我的大兒子非常愛吃白飯拌番茄醬,最高記錄是在幼兒園吃完所有番茄醬汁飯,還跟老師說那是真正的中國餐,于是我就在飯和醬汁里換花樣;而老二只喜歡吃白飯團,偶爾喜歡飯里拌點肉,我就在飯團里包肉松。
鮮嫩的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是我讀菜譜后做得最失敗的一道菜。完全照了菜譜做,結(jié)果雞肉卻老得如大象皮。原來是自己選的雞太大,而海南雞飯要求雞不能太大。直到自己跟一位新加坡朋友學(xué)做了一次海南雞,我才知道,里面的學(xué)問不一般。
首先,海南雞飯所用的米是香米,并且要泡過夜;第二天洗凈濾干水分后在干鍋中低溫炒干待用。
其次,國內(nèi)的雞都比較油,而在美國要選到比較肥的雞就不那么容易了,因為買之前店家都已將雞的內(nèi)臟清理干凈了,但可以自己去問店家免費拿一點。雞油在鍋中熬成液體后,加入水,也可加半罐清牛肉湯和水,再倒入飯鍋中用來煮飯。若要米煮得比較香的話,最好用大砂鍋。
接著處理雞。用海鹽、姜汁、花椒反復(fù)擦拭整只雞,里外都要擦到見不到顆粒狀,用保鮮膜包裹好后置于冰箱內(nèi)冷藏半小時;煮開水,放入腌好的雞,水必須得剛好沒過整只雞;再次沸騰后,熄火,待稍冷卻,馬上放入冰水中沖洗,最后放入一鍋冰凍過夜的鮮湯中,可使雞更入味。
我在看了廣東人和新加坡人做的海南雞飯后發(fā)現(xiàn),到以上這個步驟還算大致相同,但之后所用的配料就大不一樣。新加坡人吃得比較辣,他們是用甜辣椒醬和生辣椒配飯,而廣式的則是原湯原汁,最后配蒜泥,還要把內(nèi)臟煮湯后喝掉。假如照著菜譜上寫的做,因各人口味不同,做出來的海南雞飯未必適口。
最后,將雞切塊,這也是海南雞飯最考功夫的一步,如何把雞肉切得大小均勻,除了一把好刀,還要快又準(zhǔn),刀身不能動,刀片要薄,下刀時不能猶豫。
省時又好喝的牛尾湯
牛尾湯也是道照著菜譜也不一定做得好吃的湯菜,因為美國人的做法與中國人的做法相差太遠(yuǎn),如果按照美式做法,很多中國人都會吃不慣。
牛尾湯要做得省時又好喝,牛尾要先汆水去腥和血沫,高壓鍋中倒入一罐鮮雞湯或自己熬的高湯,接著放入牛尾及切成小片的紅蔥、胡蘿卜,小火燉煮一個晚上;第二天,牛尾燉軟了,紅蔥香氣也出來了;最后再將牛油融化,加入面粉及番茄醬,倒入牛尾湯中攪拌再煮即可。這道湯在圣誕夜喝非常有節(jié)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