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學生主體地位問題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課堂教學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渠道,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則集中表現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這就要求政治課堂不能只是呆板地傳授知識,而要變成學生樂于探索、體驗的場所,它應該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需求、愿望和認知水平,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反映在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就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因此,在教學中,政治老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去體驗,在探索、體驗中有所感悟,從而真正做到“有話可說”。
情境體驗法與“有話可說”
所謂問題情境體驗法是指教師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教學情境,有目的、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接受到自主地對情境進行感悟,使學生在親歷和體驗過程中理解知識、發(fā)展能力、構建意義、生成情感的一種教學方法。所謂“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就是這個道理。
“有話可說”是指話題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立足學生現實生活經驗,考慮學生感受,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方式。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有想法并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然而,由于一些教學目標的需要,話題的選擇并非總能貼近學生生活,而且并非每個人都親身經歷或感受過,因此,使用情境體驗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悟道理,從而開啟學生智慧之門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用情境體驗法促學生“有話可說”
在實踐中,如何通過情境體驗法讓學生有所感悟,從而做到“有話可說”呢?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四點: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有話可說;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獲得新的感受,讓他們有話可說;通過實踐活動,親身體驗,讓他們有話可說;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讓他們有話可說。下面是筆者舉例說明情境體驗法在這四個方面的應用。
1.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已有經驗,通過生活開啟話題
比如,在講授“消費及類型”前,我給學生一周的時間,記錄自己家庭的消費狀況,并制成消費支出分類項目單。課上以“請你說說你家庭消費情況”為題,引導學生分析自己家庭消費情況。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契合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fā)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興趣,學生通過對已有經驗回顧、重現,運用有關消費的知識,分析了自己家庭的消費狀況,甚至計算出了其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評析其家庭消費結構,發(fā)言非常踴躍,不但豐富了課堂,還大大提高了教學實效性。可見,教師課前有意使學生積累經驗、課上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利于學生形成新的感悟,做到“有話可說”。當然,如果教師已知學生具有某種生活經驗,第一環(huán)節(jié)可以省去,也可取得同樣效果。
2.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獲得新感受,由感而發(fā),因情而悟
(1)視頻——喚起共鳴
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其中視頻在激發(fā)學生興趣、喚起情感共鳴方面,成效較明顯。例如,講授“誠實信用”和“市場調節(jié)具有自發(fā)性”時,我分別播放了兩段視頻,第一段視頻中一位老者講述自己經營鋼材,寧可虧本也決不出售問題鋼材而贏得信譽的例子,他說:“別人說我太傻,虧了本,但是我沒有,因為那個時候信譽比鋼材值錢……很多年后那些合作過的港商再提到我時,都豎起大拇指?!碑敳シ诺竭@里時,我看到了學生臉上贊同的表情。另外一段視頻是影片《大腕》中李誠儒扮演的房地產商闡述其經營理念的一個片斷,一句“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點名主旨,揭示了市場的自發(fā)性。通過視頻,本來和學生生活經驗相去甚遠的企業(yè)經營活動,在當教師讓學生討論誠信和自發(fā)性的認識時,學生變得有話可說。
?。?)圖示——直觀認知
一次講“增值稅”的意義,關于這個稅種學生所知甚少,分析定義后就讓學生分析該稅種意義一定會超出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圖示幫助學生理解該稅的征收過程(如圖),設問也做了調整:“如果是對產品全額征稅,你愿從事哪種產品生產?思考僅對增值額征稅的意義?!蓖ㄟ^圖示方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抽象問題直觀化,學生在情境中認識到了增值稅征收的過程,很容易分析出增值稅利于生產專業(yè)化這個抽象的意義,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引發(fā)思考
教材上對于二者“股票、債券”知識的講解,分別創(chuàng)設了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而我認為如果能將二者放在一個情境中加以對比,一定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于是在對二者定義進行點撥后,創(chuàng)設了如下案例,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探究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工人張某所在的企業(yè)是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他曾用10000元購買了本公司的股票。后來,該公司發(fā)行一年期債券,他又購買了5000元債券。同是一個人,既買股票,又買債券。張某如何通過這兩種投資方式獲利?如若公司經營不善導致破產,張某將如何承擔損失?這種損失能否避免或者降低?
結合問題探究:股票和債券各有何特點,它們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和區(qū)別呢?
這個案例的設計之所以成功,我認為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案例中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引發(fā)思考,具備探討空間同時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第二,對于探究的問題,需要對案例中回答的問題做進一步分析總結才能得到答案,這也為探究活動增添了一份樂趣。例如案例第二個問題,學生首先要思考進行破產清算時,哪種投資方式會優(yōu)先獲得賠償,然后再對“為什么賠償會有先后順序”、“賠償次序說明了什么”進行分析,進而得出二者性質、風險不同的結論。
(4)策劃——頭腦風暴
在《生活與哲學》一節(jié)課中,教師講授“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假設你現在是我校校長,需要緊急疏散教學樓師生,思考并記錄疏散方案。另附一張該校教學樓平面圖。這個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學生,極大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學生紛紛出謀劃策,更有批判補充,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完成了對系統(tǒng)優(yōu)化方法有關理論的提煉、升華,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筆者認為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不僅在于情境與探究知識的吻合,更重要的是它貼近學生生活,并且契合了高中生們希望憑借自身智慧解決身邊問題的心理。
3.模擬實踐親身體驗,在身臨其境中實現互動
實踐活動難道只能發(fā)生在課外嗎?當然不是。課堂上同樣可以創(chuàng)造情境體驗實踐的快樂。例如,一次講授“商品交換”有關知識時,我讓學生從家里帶一件物品,當堂課上體驗物物交換。同時緊扣學生活動設置問題:“通過交換,你得到心儀的商品了嗎?商品交換有何意義?如果你沒有交換成功,那么說說失敗的原因?!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通過模擬交換,獲得了許多新的認識和感悟??梢?,創(chuàng)設一個簡單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可以化枯燥為生動,有效實現學生“有話可說”。
4.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已有知識儲備,由思辯引熱議
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他們好學多思已擁有較豐富的知識,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進行再加工創(chuàng)造?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情境不但要貼近學生生活,更要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符合其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能夠把情境與已有知識儲備聯(lián)系起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重新整合分析,探索建構新知識的過程,既是對新內容的體驗和學習,也是對已有知識架構的深化理解。例如,講授“公民自覺納稅必要性”時,我設置了一個辯題:“某學生認為:我不是納稅人,國家征稅、誰納稅與否都與我無關?!闭埬阍u論以上觀點。這個問題直接反映了學生很可能產生的思想誤區(qū),但是,當他們借助已學習的財政、稅收關系的知識,仔細思考國家征稅的原因、稅收的用途后,最終闡釋了辯題,走出了思想的誤區(qū),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得以升華,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實效性。
由此可見,情境體驗法對于有效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實現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實效性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運用此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在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有話可說”,引導他們在精心創(chuàng)設的每一個情境中不斷體驗,在體驗中思考、感悟,在思考、感悟中成長。我希望通過教師的努力,能夠指引學生在神秘的知識古堡中探索前行,給學生開辟一片讓思想自由馳騁的藍天?!?br/>